展望2019出行行业:进入门槛更高,但依旧是热闹一年

日期:02-18
出行滴滴美团

来源:36氪 作者:杨林

对于出行行业来说,这是警钟长鸣,值得人们感慨甚至是悲伤的一年。两起滴滴顺风车杀人事故,两个逝去的无辜生命,不仅仅让人们反思出行这门生意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能会改变出行行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整体格局。

虽然网约车新政出台已经两年有余,但是在过去,它似乎让人听得见,但是看不到。很多不合规的车辆依旧在运营,而如今的2019年,最严格的合规化整治即将贯穿整个网约车市场,不会留下任何死角。

安全当头,无人能够置身事外。政策也许会成为网约车领域一个新的也更大的壁垒——之前总是说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壁垒,边界很容易突破,最常被提到的例子是美团,一家做团购和外卖起家的公司,在2017年2月份试水了打车业务,各大主机厂也入场了,开始纷纷布局网约车业务——似乎只要有钱、有线下资源,都可以挤入这个赛道。

政策和安全风险,看起来把这个行业的门槛加高了,但是对于那些依旧想在这个行业里生存和赚钱的公司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2018年整个出行市场没有出现大的风口,也没有更多新的概念,但它却依旧热闹,商业模式也在迅速迭代——共享单车行业重新洗牌,摩拜被收购,ofo资金链出现问题,哈罗单车也因单车业务无法盈利转向网约车市场,美团在上海轰轰烈烈地开城之后却选择暂时“修生养性”,滴滴加强出行后市场,主机厂动作频生。

这证明了,出行行业的机会依旧很大,它有着无限的可能。

想生存,甚至活得很好,就要抓住时机。

合规化让出行可能变成牌照生意

从2016年10月,网约车新政出台之后,合规化就变成了这个市场所有玩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但可能从没有一个时刻,会像现在这样让“合规”掌控着网约车平台的“命门”。

滴滴顺风车事件发生之后,人们意识到出行市场尽管巨大,但一只脚踏在公共服务领域,面对政府施加强监管已经成为必然。因为安全和监管问题,滴滴的估值已经受到巨大影响,美团也暂停了在打车市场的扩张和试探。

对于滴滴来说,2018年给这家公司带来的最大危机,可能并不是那两起安全事故,而是如何面对接下来的合规化命题。虽然网约车新政颁布已经超过两年,不过在过去,因为网约车市场的供不应求的需求属性,很多不合规的司机依旧还在滴滴上接单。

想要完全避免违规司机进入市场,依旧还是太难了。快两年都没有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让滴滴一朝一夕解决掉,这似乎并不现实,也没有最优解。但是合规化,已经成为滴滴们逃不掉的宿命。

截至2018年5月,全国338个地级市中,已有逾200个城市出台网约车管理办法,网约车业务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已基本建成。未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监管只会趋严。可以遇见的是,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如果还想在现有城市运营下去,“牌照”是必不可少的门槛,而如果想要拿到牌照,这也意味着平台不但要向监管部门上传自己所有的运营数据,也要在合规化的前提下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所以最近在网约车市场有一个声音是,未来网约车公司和出租车集团将无本质化差异。这样的表述未必准确,不过,难免市场上的玩家们不会陷入牌照之争。而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滴滴将要花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争取合规化的司机,受到更严苛的监管,而对于用户来说,打车难这一现实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不短的时间。

滴滴、美团和主机厂“翻墙”不断,混战不停

不过,出行市场的合规化,这倒是给一些平台更大的机会。那些有国资背景、或者受到政府扶持的公司,则可以趁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而各个地方上的主机厂,也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利用造车和牌照的优势,纷纷挤入网约车市场,群雄逐鹿。

多种迹象表明,美团虽然暂停了网约车的试探,但是并不会放弃这项业务,最新的消息是,美团拿到了进入北京的网约车牌照,还在郑州悄悄招募司机——这家公司很有可能在春节过后打开郑州网约车市场的大门。

去年的网约车市场新玩家还包括了哈罗出行,通过和首汽约车以及嘀嗒等平台的合作,哈啰不再只覆盖共享单车市场,还切入了出租车和顺风车等业务。

可能更令滴滴等头部玩家重视的新对手,则是以宝马和上汽等为首的主机厂。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包括网约车在内的按需出行市场价值超过150亿美元。相较于汽车销售市场增长的不确定性,预计出行市场未来几年将以每年33%的增幅达到2025年的2010亿美元,到2030年则达到656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未来,汽车企业将不仅仅是“制造商”,还将是一个“服务商”到2030年,全球汽车市场利润将有30%来自于出行服务,而来自新车销售仅26%。

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新能源车辆未来会成为网约车市场的主力军。这不只是因为越来越多主机厂依靠新能源车辆入局,更重要的是,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型具有不限购、不限行、有补贴的优势,而且牌照也更容易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年初,滴滴方面宣称要大规模铺设充电桩,这不仅仅是抓住更多新能源车厂与之合作,也在赌定新能源汽车未来在网约车领域的广泛布局。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新能源车辆更受青睐。目前已经有部分城市明确要求新注册网约车必须为纯电动车,绝大多数省市都明确表示鼓励新能源车申请网约车。部分城市通过限牌、限行政策间接鼓励网约车新能源化。

所以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不断挤入这个赛道。不仅仅是宝马,奔驰、大众、福特、丰田等诸多车企都在向更广阔的出行市场转型。

去年11月,上汽车集团宣布进军网约车业务,正式推出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相关信息显示,“享道出行”定位于中高端客户群体,主打中高端用车服务市场。而与宝马在中国市场上硬碰硬的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则在去年10月宣布,与吉利按照50:50的股比组建合资公司,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

做网约车业务,主机厂确实有先天优势。他们不缺少车辆,这就免去了要向租赁公司租车的环节,各大集团目前主打的各种新能源汽车,也可以解决牌照问题。

共享单车:会做下去,但是很难独立和盈利了

去年年初还很坚挺的共享单车市场,事到如今,只剩下一声叹息。

摩拜被美团收购,最终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了;哈罗单车也被蚂蚁“拿下”,这些都证明了,共享单车很难独立发展,除非成为这个行业的垄断者,才能迅速结束战争、盈利,在巨头和金主面前有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只要背后的巨头还有利益博弈,垄断就很难形成。

不知道ofo明白这个道理时,是否为时已晚。现在回首过去这一年,摩拜勉强算是借着美团的收购而平稳落地,哈罗单车改名哈罗出行后,转战网约车和顺风车市场,只有ofo依旧吊挂在高空之上,命悬一线。

也许在一年之前,很多参与者就已经意识到了,共享单车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模式存在,它挣钱太少了。它最终一定会变形,比如摩拜曾经就尝试过打车和分时租赁业务。而哈啰单车也在去年终于意识到单纯地做单车业务很难赚钱,最终才试图做四轮车业务以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ofo未必没有想过转型,也未必没有能力做出尝试,但是在残酷的单车大战环节,快速地拿钱、造车、补贴、出海、竞争,这才是生存下去的要义,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但最终,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否走得长远。

可惜了这门生意。直到今天,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得好像那些残酷的收购、转型和流血求生,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用户基数依旧繁花似锦、灿烂夺目。

而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年里,无论是美团还是蚂蚁,都不会放弃掉单车这门生意,毕竟他意味着源源不断的流量以及现金流,即使它们需要公司来持续输血,以及不断地调整方向。目前依旧不确定的是ofo,资金断裂、债务缠身,以及押金困局中,是否能有出人意料的转折。

自动驾驶很有必要,但做起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网约车市场赌的还有自动驾驶。面对科技企业系和主机厂系的公司在自动驾驶和出行领域动作频频,倍感压力的出行服务平台也在加速布局智能汽车领域。

Uber在2015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技术,成立独立的自动驾驶部门,收购地图技术,大量招募自动驾驶相关人才,并且已经开始路测。相比Uber,滴滴的自动驾驶目前停留在布局阶段,具体要怎么在战略方面做出具体的发展,都还是未知数,而且相较于Uber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进入试运营,滴滴此时入局已算晚了一步。

而且,对于出行领域来说,自动驾驶看似是个巨大的机会,但是对业务模式,资金,技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目前无论是Uber也好,还是滴滴,都远不能乐观。

去年滴滴曾联合了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的数十家企业组成的“洪流”联盟。想必当初滴滴的打算是,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主机厂来做更多无人驾驶等尝试,另一方面,也想要通过联盟的方式减缓主机厂进军网约车领域。不过现在看来,在网约车这块大“蛋糕”的利益抢夺下,滴滴和他的同盟们更有可能演变成一个“携手度暗夜,天亮就散伙”的故事。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最终滴滴很难借力。而且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国际上虽然有Uber和特斯拉等公司已经开始试运行无人驾驶技术,但是不过目前仍然需要人力来监控汽车的动态以确保安全。

而从成本角度考量,滴滴副总裁朱景士也曾公开表示,中国路况较为复杂对于无人驾驶要求更高,而且司机成本并不一定高于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成本。

另外,做自动驾驶对滴滴这种运营平台在技术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想把这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量产,对网约车公司来说,这也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以下是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网约车公司CEO付强、首汽约车CEO魏东、美团单车(原摩拜单车)高管、华兴资本牛晓毅等人对于出行行业2019年趋势的观点呈现:

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网约车公司CEO付强

2018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安全”作为交通运输业的第一要素,成为了整个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

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滴滴进行了一系列安全整改,推出并升级了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行程分享、全程录音等多项安全功能,并通过在部分城市试点醉酒乘车规则、安装车载录像设备等方式不断提升出行安全。

我们深知,虽然违法犯罪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但滴滴会将安全融入血液,持续加大在安全上的投入,尽最大努力守护平台乘客和司机。

2019年的网约车行业发展会更加规范。从最初的高速发展到现在的逐步合规,行业的规则会越来越清晰。只有真诚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社会监督,积极和用户沟通,才能够促进交通新业态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在新的一年,滴滴将秉承“创造用户价值”的理念,扎实做好用户体验和精细化运营,平台会更加重视乘客和司机体验,关注细分品类,花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并解决用户痛点,为多层级需求的用户提供可靠服务。

同时,滴滴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互相学习,在合作中各取所长,促进新旧业态融合、以协同发展来构建行业新生态。

首汽约车CEO魏东

如果说2018年出行行业,尤其是网约车行业是在动荡中走向合规的一年,那2019年将是迎来正式洗牌的一年。对于共享出行来说,无论是网约车、共享汽车还是共享单车都将继续在争论中成长。2018年网约车的争论多围绕安全问题,2019年将围绕着生存和发展来进行。网约车作为出租车的升级版,行业监管只会日趋严格、规范,对于所有活下来的玩家来说,回归商业本质,重点打造“服务+品质”才是发展的根本,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允许、也无法再承受恶性事件的后果。

而对于首汽约车来说,2019年将坚持打造“有温度的中国服务”,我们的目标是百分百合规,这也是我们的承诺。2019年我们的自营车辆将全部接入CI车载智能硬件系统,同时加盟车辆也会开放接入。

另一方面,我认为行业跨界合作将会是一个趋势,例如在2018年哈啰出行接入了首汽约车,这种模式在2019年不管是我们还是其它友商,可能都会有更多尝试,包括类似美团、高德这样的试水,也都会是持续尝试的重点。对于新进玩家而言,相信它们不会再单纯地复制现有模式,会不断开拓新的生存之道。我们欢迎更多良性有序的竞争,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个好消息,新鲜的血液会带来新的动力。

出租车市场价格改革的突破同样值得期待,在网约车的刺激下,传统出租车也许会迎来市场化运营和灵活定价模式。同样,在2018年饱受诟病的顺风车产品也不会无休止地停运,可能会在更加严格的管控下回归市场。顺风车本身是一个补充潮汐效应,或者在相对时间相对区域供给不平衡情况下的一个解决方案,这个产品本身对于分流供给不平衡是有帮助的,在充分解决安全隐患后,顺风车产品将有“重生”的机会,真正成为城市出行的有效补充手段。

2019年整个出行行业会越来越好玩,洗牌的同时也伴随着机会,部分企业将在新的一年崭露头角。而随着行业大环境越来越规范,政府的行业监管日趋严格,倒逼所有平台回归商业本质,我们希望把首汽约车打造成中国品质出行的第一品牌。

美团单车(原摩拜单车)匿名高管

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共享单车经历了“野蛮生长”的发展阶段,早期的粗放式投放在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痛点,改变城市出行结构的同时,导致部分城市共享单车过剩。

目前,部分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数量已经处于或趋于饱和状态。如今,共享单车行业从狂飙阶段到了理智的精细化运营管理阶段。对共享单车行业而言,现阶段慢即是快。未来,精细化运营将是行业的关键,真正做好单车回归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加精细化,更加理性、科学地去管理,如何用技术的手段更有效率地去盘活现有车辆,如何做好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承担企业责任。

比如在车辆调度管理上,企业需要通过平台大数据和交通出行结构等进行推算及优化,在保证现存车辆健康度和运力合理分布的情况下,解决市民用车问题。这涉及到单车骑行量、接驳率、道路承载力、单车周转次数等元素,需要着重关注市民需求和城市管理间平衡点。

自2017年8月开始,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众多一二线城市都禁止共享单车新增投放,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拼单车数量升级为比服务质量。

合理调控城市中共享单车总量,不仅能有效抑制共享单车野蛮发展的势头,同时车辆骑行效率和运维效率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共享单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此外,单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会是未来行业的趋势。

随着运营时间和骑行里程的增长,车辆产生损耗,不少车辆面临维修及报废。美团(摩拜)单车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平台上,记录着每辆车的各部件维修保养记录,可以清晰追溯每一个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并根据维修保养记录,优化车辆的设计生产,从而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减少因维修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

华兴资本牛晓毅

出行是一件很大的事,华兴事滴滴的股东,造车的公司我们也投了,以及做二手车的,我们之前还是摩拜的股东。新车的交易其实是比较难做的,因为新车是纯标品,现在可能跟新能源相关的基础设施,我们还会再看一看,充电桩,包括停车的技术我们也都在看。

纵观整个出行领域,我觉得在未来大家都是要合规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理性地看这个问题,比如为什么滴滴或者美团打车的需求能有这么多,还是说消费者原来的需求是被压抑了,今天你看滴滴的量或者美团的量,远远比传统出租车公司要大很多,就是因为原来各种原因导致了供给是有很大问题的,在今天这么大单量的情况下,出事故的比例,我们冷静地来看并不是那么高。当然了,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你永远可以做得更好,但并不是说传统出租车、汽车公司就不出问题了。

当然,任何市场有政策管,肯定是好事,而且从安全的角度,大家都可以做得更好。但我觉得需求是不可能被磨灭的,不可能大家出行都不打车了。

最终车这个产品是让人坐的,无论它变成个人私有的资产,还是公共运营的资产,最终都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这个车是自己开的,你可能有一些需求,如果这个车带了一个司机,你可能又有另外一些需求了,这两种产品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出行市场短期内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了,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得实现无人驾驶,比如汽车不再是一个个人拥有的资产了。

做为投资人,有人问我,出行市场还有没有机会了。我觉得所有机会都不是投资人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我也不可能突然冒出特别牛逼的想法,所有的机会都是人做出来的。摩拜、ofo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也没想到自行车这门生意会做那么大,但是你看今天,即使单车行业走到这一步了,还是那么多消费者在用,不管它未来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认为任何行业,既使有太多巨头的行业,比如电商,原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看2C的电商了,觉得有阿里、有京东了,怎么可能再出电商巨头呢,但是今天社交又带来一波新的电商,小红书、云集、拼多多,又出来一大波公司,这个肯定是大家也都没有想到的。我不能告诉你说未来会有什么机会,但是我想说如果出现了这个机会,希望我们能捕捉到它。

除了裁员,互联网公司又踩了一脚刹车 知网连年涨价、涉嫌垄断 学术与商业该如何平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