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日期:08-28
农产品焦点访谈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从仲夏一直到初秋的今天,异常高温频现,甚至一度演变成“烧烤”模式。根据气象卫星监测,7月至8月中下旬,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一度覆盖了我国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高温无疑给农产品的流通带来严峻挑战,而冷链,成为以蔬果为代表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市民餐桌的关键一环。如何理解冷链?冷链物流在优化农产品流通环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一列满载着640吨新梅的货物列车从新疆喀什站驶出,前往陕西西安市,这是新疆今年开行的首趟新梅冷链专列。这种先进的铁路冷链物流列车,可以使保鲜箱体24小时不断电,最大限度地保持新梅的鲜度。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经屠宰处理后的新鲜羊肉经过急冻锁鲜之后,被放入冷藏车,送往全国各地。这种“新生代”冷藏车,制冷机效果更快、维持温度更稳定,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将车厢温度降低到零下18摄氏度,车身一次可装下15吨羊肉,48小时内便可抵达全国大部分地区。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冷链,让鲜活农产品可以跨越山海,及时奔赴每一张餐桌,在2022年这个异常炎热的夏季,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鲜活农产品必须在一定温度下保存,才能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损耗,在夏季,果蔬等农产品水分含量高、保鲜保质期短、易损耗等特性尤为突出。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农产品需经历多个流通环节,如何减少损耗,一直以来是农产品流通领域着力解决的短板问题。

2010年,记者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看到,由于冷库的缺乏,很多不能及时卖出去的菜,就这样白白浪费。有专家曾预计,每年因为冷链物流不足,导致果蔬类流通损失超过千亿。冷链物流这块短板能否补上,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流通损耗能否降低,更关系到农业综合效益能否再上台阶。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7月,是晚熟荔枝品种集中上市的季节,在北京的一家生鲜超市里,一款名为仙进奉的荔枝成为今年的热销品且价格不菲,而就在几年前,作为一个没有名气的古老品种,仙进奉还一度需要冒充其他知名品种才能卖得出去。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外,仙进奉的产地——广州增城区仙村镇基岗村,果农们一清早便开始了紧张的忙碌,作为增城荔枝的后起之秀,仙进奉核小爆汁,银白如雪,外形是讨人喜欢的心形,仙进奉荔枝果期只有20天左右,为了保证鲜度及时供应全国,必须要有对时间和温度的精准把控。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预冷成为保证优质荔枝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关键一步。尽管户外温度逼近40摄氏度,在荔枝园旁的这个2000平方米的冷库操作间里,每个人都穿上了棉袄。对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进行分拣,荔枝只有在冷库内安静待上十个小时左右,才能将原本只有2到3天的保鲜期延长至一周。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除了采摘后的预冷环节,荔枝从产地发货后,存储和运输环节一直到用户手中,都必须维持低温、恒温状态。生鲜直采,以及对冷链技术的充分运用,让包括仙进奉在内的各类荔枝的销售半径不断扩大,种植户们成为了直接受益者。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春雨芦笋园负责人王崇左创办了春雨芦笋种植基地,租地1600多亩种植芦笋,同时投建了贮藏量30吨左右的芦笋保鲜冷库。冷库不仅延长了芦笋销售时间,更可以结合各地需求调节供应,从而提高合作社和农户议价能力。目前红窑镇芦笋种植面积达11000余亩,年产值2.2亿元,小小的芦笋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事实上,随着芦笋市场的迅速增长,种植户们自建的小冷库已经很难满足需求,涟水电力部门在田间地头建立了小型移动冷库,田头新鲜采摘的芦笋,可以直接进入这个移动式的田头小站预冷,去除“田头热”,有效减少果蔬20%—30%的田头耗损,使预冷芦笋的保鲜期延长3天左右。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目前,一个芦笋乡村振兴产业园已经开始规划兴建。该项目规划建设4个冷库,每个冷库的容积为6000立方米,冷藏能力约700吨,覆盖全县23个芦笋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对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大投入,解决的正是农产品“最初一公里”这个关键环节的问题。

“最初一公里”是农产品流通的起点,也是冷链物流建设的重点。据统计,自农业农村部2020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来,中央财政以“先建后补”的方式,两年共支持2.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并支持整县推进,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冷链技术的运用,让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也给我国食品加工行业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一条古法安徽臭鳜鱼,从选材到腌制,再到制作出锅需要31道工序。让每一条臭鳜鱼都有同样的口感,且全流程安全可追溯,意味着这道安徽名菜,能以预制菜的方式,被更多人所品尝。这些从加工到运输全程冷链的臭鳜鱼,来自1300多公里外的安徽休宁县。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传统臭鳜鱼名气虽大,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出来的口味很难保证人人都吃得惯。回乡创业的吴永学,极力尝试改良传统的臭鳜鱼制作工艺,历时三年,经过多次试验,又上线了一整套机械化设备,终于把臭鳜鱼的制作搬上了流水线,加工制作出肉质口感一致、品质稳定的臭鳜鱼。值得一提的是,在吴永学的牵头下,安徽省地方标准《臭鳜鱼加工技术规程》也顺利出台,从行业层面确保了臭鳜鱼的加工品质。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以冷链为代表的新模式让臭鳜鱼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互联网将传统的食品销售版图不断延伸,目前,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占这家企业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每隔十天,都会有一批腌制好的臭鳜鱼经过密封包装,通过冷链配送运往全国各地。可以预见的是,以冷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于2021年底正式发布。《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建设“四横四纵”8条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串接起农产品主产区和19个城市群,形成内外联通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 美味中的“冷链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宁说:“农产品供应链最大的变化是两个转变,一个是从传统的流通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另外一个是从单一的供应链态势向多样化供应链转变。现代化物流、电子商务,还有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方式的转变,使农产品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菜篮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南菜北运、西果东输,搭乘冷链物流,食物的旅行更加快捷,人民舌尖上的美好生活也注定更加值得期待。

从田间地头的冷库,到长途跋涉的冷链物流车,还有被冷链赋能的预制菜,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短板可变跳板,弱项也是潜力。“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进一步打通农产品流通大动脉,完善产区“最初一公里”产地流通设施,提升城市15分钟商圈“最后一公里”惠民工程。冷链物流的不断发展,将会让我们的餐桌更丰富,“菜篮子”更新鲜。

国家防总28日18时针对四川、重庆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黑龙江大庆全市实施7天临时性管控措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