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正在重塑理想之城
毕业季来临,许多年轻人又开始思考起那个亘古不变的问题——选择哪个城市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近几个月,包括应届毕业生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蹲城市”。他们中有人列出了自己对宜居城市的需求,蹲一个名单;有人针对某个心仪的城市定向发问,蹲一个结果;也有人蹲来了理想之城,实时跟进自己迁徙后的新生活。
而年轻人对于宜居城市,都有哪些标准?年轻人票选出的热门宜居城市又有哪些呢?
近日,针对“蹲城市现象”,小红书发布了一份《蹲个城市:年轻人选择城市新需求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个维度呈现了年轻用户选择城市的新标准。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心目中的宜居城市,除了广州外,北京、上海、深圳等超一线城市均不在列。
重塑“安居乐业”和理想城市
报告显示,超8成受访者有想换个城市生活的想法。而对于当下关注度最高的00后而言,近9成想过换个城市生活,35.7%的人“经常在想,会主动寻找备选城市”。
以往,年轻人选择一个城市定居无外乎两条路:有闯劲想拼搏的人在北上广深里徘徊,谨慎稳重安土重迁的人则要回归家乡。
然而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这届年轻人变了——不单是安居乐业的定义变得多样,理想之城也被勾勒得饱满。
数据显示,一个城市是否能吸引年轻人,不再局限于工作机会和商业发达度,生活性价比才是人们最关心的因素。
比起纯粹的物质条件,年轻人更在乎的是“生活性价比”,即生活品质和工作强度的调和关系。显然,不少一线大都市996的日程安排便不具高生活性价比。
小红书用户@大风今天发财了吗毕业时选择定居在东莞。东莞是她目前遇到的最具“性价比”的城市,在这里,生活品质和工作强度可以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
“如果要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我选择上海的话要达到三万二的月薪,但我不愿为那三万二的工作强度买单”,她说。
不过她也坦承,几年前东莞似乎并不是个最佳的选择,不过这几年随着城市资源愈发平均的分配,她目睹了一批城市的崛起,它们对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除了“性价比”之外,年轻人同样在意的是一座城市所能带来的“生活的质感”。
报告显示,年轻人对宜居城市有了新的需求,除了以往经济、基础设施等常规标准外,现在的年轻人对生活细节和质量提出了更多明确的要求。
小红书用户@阿biu和二佳去年开始走遍中国116个地方,最后来到青岛从零开始生活。青岛对他们来说就是具有生活质感的城市,以交通为例,“青岛地铁很发达,比如摘樱桃,能直达村口,非常方便”。
他们现在准备去青岛乡下找个小院租下来,有个菜地或果园,就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他们在小红书“蹲小院”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同样迁徙青岛的年轻人,有人开咖啡馆,有人在海边种茶,也有人经营起面包店。
“质感不是仪式感,不是伪精致,而是一种喜乐舒服的状态”,@阿biu和二佳说。
选择向无数陌生人发问,
成为“蹲一族”的新社交方式
择一城而居,从来都是件大事,这背后常常需要从初始的好奇、中途的不断发问,到最终的筛选和实地考察,无法一蹴而就。
报告显示,有74%的00后倾向于通过上网冲浪选择城市,他们是唯一首选通过上网询问网友来选择城市的一代。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选择合适的社交平台交流是种靠谱且舒服的体验。
对于“蹲城市”的年轻人来说,小红书就像是“生活贴吧”,每一个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在抛出灵魂一问的年轻人,都不是孤军奋战。
@阿biu和二佳初到青岛之后,在小红书上发布了一个征集,想要寻找一个宜居的小村子。他们发现,不少青岛本地人都会建言献策。他们一共已经收集到了35个村子的推荐,开启了考察之旅,并把这些村子都整理了出来,分享给同样热爱乡村生活的人。
“蹲”去了昆明的小红书用户@Hoijam很喜欢小红书的氛围,他从中感受到了邻里的烟火气。例如他因为喜爱菠萝,曾发布笔记询问昆明哪里可以买到好吃的菠萝。不少本地人在他的评论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至于他人还没去昆明,便已准确掌握了10块钱到手12个小菠萝的水果商店位置。
在讨论菠萝之余,热心的昆明人还会提醒他夏天哪里容易发水,哪里是居住的雷区等等。因为素不相识的网友留言,@Hoijam不仅获得了大量的资讯,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淳朴友善。这使他对前往昆明生活充满了信心。
当然,不仅是大家在评论区建言献策帮助了“蹲城市”的年轻人,“蹲”到城市的发问者也把收集来的信息分享给更多人。
小红书用户@神经蛙就是不少人的灵感缪斯,他扮演了一个“数据整理师”的角色。
宜居城市征集的笔记发布后,一共获得了596人次的实名推荐。他最终把提名超过5次的城市制作了列表,分享给有类似需求的网友们,供大家筛选并按图索骥。
许多年轻人看到后,都纷纷放进了自己的收藏夹,也许总有一天会用的上。
“蹲城市”不是躺平,
而是年轻人对城市的新要求
在小红书上“蹲城市”,其实反映出年轻人更底层的价值观的变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龚顺看来,“这是一种‘后物质主义’时代价值观的体现。”
“后物质主义”是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提出的概念,用以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价值观——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人们势必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下的00后和95后,更展开双臂拥抱这种价值观。他们要生存,但更要生活。就业机会和商业发达程度只是衡量一个城市魅力的维度之一,年轻人还会有更多个性化的观看视角来考察一个城市。因此,以往以“北上广深”为首的阶梯型城市体系被打散,城市愈发被建构成一个平行的体系。
选择一线大都市不一定是想要加入内卷,选择安逸的小城市也不一定就意味着躺平。“蹲城市的众多条件,本身就说明了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是有标准的。”
在龚顺眼里,"蹲城市"现象还给城市未来建设方向带来了启发,“城市有什么特征吸引高学历人才,年轻人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是需要年轻人告诉政策的。”
因此,年轻人择一城安居乐业,而一城也需要了解年轻人从而变得更宜居,这从来不是一个单项选择,而是一场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就像小红书用户@阿biu和二佳,正在践行的是一种体验式生活,而非扎根式生活。
他们各自生活过不少城市,从东部大都市深圳、上海、杭州到中西部城市武汉、大理等,他们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因此想要到不同的城市体验生活。
“我们看待城市的方式,并不是因为不喜欢A而被迫选择B,所以不存在逃离北上广之说,我们选择的每一个城市都是Plan A。离开上海,只是因为完成了来上海的目标。”阿biu说。
在@阿biu和二佳等年轻人身上,我们观察到当代年轻人的迁徙已经跳出了“被迫逃离”的窘迫和“说走就走”的鲁莽,择一城而居,是简单纯粹的决定,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向外探索,总是建立在向内发问的基础上。新一代的年轻人,总会找到新一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作者:博洋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