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焦点访谈丨“比武”现场,他们凭借怎样的“绝活”脱颖而出?
12月13日闭幕的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比武”现场,2500多名技能高手在86个比赛项目中面对面过招、切磋技艺、一决高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成绩优异的还能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是一次新时代技能人才风采的全面展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志在四方,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广州海心沙体育馆是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举办地,也是2500多名参赛选手展示他们经过千锤百炼专业技能的舞台。
移动机器人比赛项目的场地中,来自广东的选手许骏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照流程操作着。这个项目通俗地讲,就是由队员现场组装机器人,依靠自己编程的控制系统,抓取相应颜色的球,叉起托盘运送到指定工作站。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谁获胜。
可即便是机器人组装和系统控制做到最优、技术动作精准快速,赛场上机器性能卡壳、手动控制偏差,程序、路线、节奏等一系列问题都可能引发突发状况。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许骏说:“手动操作的时候,搜索不到无线网,路由器没有搜索到。”
连不上网络,操作也就卡住了,到底是程序设计缺陷还是硬件故障?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如何处置突发,是对技能综合素质的一项考验,在上一次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中,许骏就曾因为面对意外状况慌乱而止步。或许是因为有过经验教训,这一次,许骏没有慌张,暂停了动作,然后和队友们分工调试。面对突发,许骏的应对十分从容,迅速投入后续任务挽救分数。最终,依靠精心的准备和冷静的应对,许骏夺得了本届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冠军。
一技之长是选手们千锤百炼的傲人成果,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立身之本。敖江勇今年20岁,来自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敖家村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各大职校都专门开办了精准脱贫班,定向招聘贫困家庭的学生,免除全部费用。初中毕业后,敖江勇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职校,选择了汽车维修专业。凭借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和家人,这是刚入校时敖江勇最朴素的想法。直到两年前,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一次技能大赛选手招募活动,点亮了敖江勇追求极致技能的想法。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敖江勇说:“在学校的每一个路灯中间部位都会挂着一个牌子,上面贴着一张照片,下面有每一个人在大赛上夺得的名次。我感觉自己四肢健全,为什么他们能夺得,我就夺不到呢?他们努力有了成果,我也努力试试。”
最终,在那次选拔中,敖江勇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赢得了指导老师的青睐,成功进入学院汽车喷漆项目20人的集训队。汽车喷漆项目要求学员运用高超稳定的技术和规范的流程,对汽车工件上的损伤进行喷漆修复。在人们看似简单的修补中,从对颜色的敏锐快速辨别到对维修区域的处理,从打磨调色到喷漆抛光等,损伤修复完毕十多个步骤,需要学员熟练精湛地掌握上百种技能。在集训队中,敖江勇经常最早进入场地,最晚一个离开。
其中在车辆修复过程中,仅就刮腻子灰这一下,看似不起眼的几十秒,敖江勇就苦练了一年多。为了找到合适的手感,敖江勇跑过4S店向老师傅请教,把教练指出的问题写在本子上,一遍一遍去练习每根手指的发力,去体会手与腻子板融为一体的感觉。为了让喷漆过程更稳定匀称,在平时训练时,敖江勇加大难度,找来水瓶,里面放上铁块,挂在手臂上坚持练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敖江勇终于进入了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
敖江勇说:“人生的路有很多,可能每个人走的路都会不同,我们读职校主要是学技术,追求匠人精神,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有很多惊喜和机会等着我们,最后用学到的技术来改变我的家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正是秉持着这种匠人精神,敖江勇在本次比赛中荣获了喷漆项目的第六名,顺利进入国家集训队。
比赛是选手们追求梦想的舞台,但也仅仅是这些匠人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个过程。来自天津的孟庆昕是装配钳工组的选手,在本次比赛中,孟庆昕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坦承自己在比赛中太紧张了,影响了发挥,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自己事业坚守的初心,而这颗初心来自于和他同一个单位的父亲。
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孟庆昕说:“我跟着父亲见这些东西比较早,包括小时候男孩喜欢玩枪,做的那些模型也是父亲手工做的,这些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堆废铁,但是在我眼里觉得特别有趣,在我的童年里算是我的伙伴。”
这种耳濡目染让这些铁块成为了小孟童年的乐趣,到了人生关键的选择期,父亲问他是要继续念书上大学,还是做操作工人,孟庆昕毅然选择了后者。父亲当时只说了一句话。
孟庆昕:“印象挺深的一句话,他说你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要不然咱就不做。”
父亲的这句话,成为了孟庆昕职业道路的座右铭。和前两位技工学校的学生不同,90后的孟庆昕已经有了12年的工作经验。作为天津航天机电设备研究所的一名一线工人,他参与了嫦娥三号到五号等卫星的装配。孟庆昕深知,自己做的零件,是要伴随卫星上天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基本功的训练,枯燥而寂寞,但小孟说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耐得住寂寞,最久的时候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打磨一个零件,平均每天要有3500次操作,一年下来就是120多万次的肌肉运动,从业12年,仅仅打磨这一项,在他手里就是1500多万次的肌肉记忆。
孟庆昕说:“零件要做到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左右,显微镜下手抖就会特别明显,当时就在想怎样才能在手不抖的情况下去操作它,后来我就在胳膊和手腕处挂上配重,保持工作的状态,胳膊挂青了就把它卸下来缓一缓,卸掉之后手基本就稳住了,挂配重的训练悟到了一个道理:就像是小和尚练功一样要绑沙袋,就是在关键时刻要对自己狠一点,比能做到的极限再狠一点,这样才能有质的飞跃。”
手越来越稳,信心也越来越足。孟庆昕觉得工匠不应该只是在重复中获得经验,而是要用智慧突破经验,于是他开始琢磨一些更加高效的装配方法,改进装配中的工艺过程,在组装柔性太阳翼时,创新出绳索装配方法,把原本6小时的工作量,减少到了1.5小时。今年,小孟参与嫦娥五号的部件装配,又实现了工艺上的突破。
孟庆昕挺喜欢大国工匠这个称呼,而他也深知这个名词中蕴含的责任。从业以来的12年间,每一次在电视上看卫星发射,别人欢呼雀跃的时候,小孟脑海里的画面却是这个零件过了一关,又过了另外一关。
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党和国家先后出台新时期产业工业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改善技术工人待遇,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还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发布了38个新职业,制定完善了1200余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于每一位参加本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选手来说,在比赛中都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终将在他们追求精益求精、磨练匠人之心的道路上带来更多的成长。
在我国即将开启“十四五”,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既有利于推动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就业,还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现在,大赛已经画上句号,但技能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采取各种措施,找到更多办法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我们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技能高手、大国工匠投身先进制造业,助力制造强国。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