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区的健身设施适合你家娃吗?我们找遍北京发现…
不少社区没有儿童游乐设施,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攀爬。
暑假过半,不少孩子的活动场所从学校转为公共场所,社区的健身区域、体育公园、露天体育场……到处都是他们撒欢的身影。不过,这些公共区域的健身设施真的适合孩子锻炼吗?
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多个社区发现,有的社区没有青少年健身器材,只有低幼龄儿童游乐设施,初中生找不到单杠练习引体向上;有的社区连儿童游乐设施也没有,孩子只能在成年人的健身器材上攀爬……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北京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创建儿童友好社区。在一些街道,设计师已在规划细分孩子年龄段,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身高和特征,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游戏,对社区进行“儿童友好”改造。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儿童友好型城市是指能充分响应少年儿童需求、为其提供安全、幸福、可靠的成长环境的城市和社区,是充满人性化关怀、适合所有人群的城市。北京市人大代表秦红岭表示,除了社区,城市公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应融入“儿童友好”理念。
朝阳区周井大院社区,玩耍的孩子够不到直立健身车的踏板。摄影/新京报记者张璐
健身设施“有点大”
东城、朝阳等多个社区,都配备有供居民使用的运动器材。尽管贴有“儿童使用时须成年人看护”的提示,但绝大部分设施按照成年人身高设置,不适合小孩锻炼。低小的运动器材寥寥无几,很多孩子只能在大人的运动器材上玩耍。
7月23日傍晚,不少居民来到朝阳区周井大院社区健身广场上乘凉锻炼。记者注意到,广场上只有一处秋千适合儿童玩耍,其余的腰背按摩器、弹振压腿器、室外椭圆机、直立健身车等大多按照成年人身形设计,注意事项中标有“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监护下使用!”的红字。一个小姑娘穿着拖鞋,一会儿在按摩器上攀爬,一会儿踏着椭圆机“疯跑”,周边没有大人陪伴。由于身高不足一米,她只能握着器械扶手的最下端。
另一个孩子被老人抱着坐上了直立健身车,双手扶着前面的扶手,伸腿尽力想够下面的踏板,但还差了一大截儿。“踢不到呀!”孩子嚷了起来。抱着她的老人直言,“健身广场上要是多点小孩能玩的就好了。”
家长王女士认为,孩子玩成年人的健身器材存在安全隐患。“孩子身材矮小,一些器材够不着、抓不住容易摔倒、磕碰。另外,很多器材是锻炼肌肉力量的,孩子推不动可能拉伤”。她希望社区健身区域能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特点,为孩子设置“专属”的小型健身器材。
朝阳区垂杨柳附近的社区,孩子使用成年人健身器械锻炼,整个人悬挂在空中。摄影/新京报记者吴宁
儿童摇摇车“有点丑”
目前,一些新建小区已经规划或正在引入儿童设施,如跷跷板等。在朝阳区石韵浩庭小区,每天上午9点、傍晚6点,都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到小区“儿童乐园”,玩滑梯和跷跷板。“乐园应该是开发商做的,我家2006年搬来的时候就有了,孩子下楼就能玩,挺方便的。”居民张先生说,虽然面积不大,只有三个游乐设施,但家长很满意乐园的软性地面材料,安全性比较高,小孩摔倒了也不会受伤。
对于设施的种类和质量,家长有更高的期待。
家住朝阳区的史女士说,前不久,小区物业在小区中心广场一隅安装了两个儿童投币摇摇车,在业主群里引起很大争议。有居民认为,摇摇车的卡通形象有点丑,和小区自然清新的环境不相符。家住低层的居民则反映,夏天大家都开着窗子,摇摇车大声播放音乐很扰民。“有孩子的居民也认为,小区应该引入免费、益智、质量高的儿童运动设施,而不是通过这类设施赚钱。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物业将摇摇车拆除。”
按照健身器材上的联系方式,记者拨打了北京一家健身器材销售公司的电话。工作人员称,社区的健身器材由区体育局招标采购。公司产品中,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包括儿童滑梯、摇摇马等,适合青年运动的设施包括乒乓球台、羽毛球围网等,但需要较大场地,在老旧小区难以配置。
单杠练引体向上“有点难找”
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长期关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今年初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她建议北京推进并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在社区建立就近的儿童运动和游戏场地,公园、公共文化空间也应融入“儿童友好”理念。
“这其实是每个人身边的事儿。”秦红岭告诉记者,自己妹妹的儿子上初三,上周还抱怨,小区里除了老年人的健身设施,就是儿童的游乐设施,希望有个单杠能做引体向上运动,锻炼一下臂力,但社区里根本找不到针对十多岁少年的运动设施。“社区没有适合少年儿童的运动设施和活动场地,是造成小胖墩和‘宅男’的部分原因。”
秦红岭表示,有些新建公园也未专门开辟儿童活动区域,另外,现有北京城市开放公园中儿童活动场所通常都依赖儿童器材,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情况,缺乏自然性、趣味性和益智性。
“近几年,我们学校不少年轻老师带着孩子去国外访学,回国后她们反映,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城市针对青少年的体育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人性化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秦红岭举例说,海淀新建了一座定位为童趣的社区公园,有老师发来国外相关公园对比照片,吐槽设计单调,体现不出童趣。
西三旗街道正在打造儿童友好社区,通过做游戏,让孩子选出喜欢的游戏方式和设施。清华同衡风景园林二所供图
“儿童友好”的尝试
怎么让城市空间对儿童更加友好?目前北京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其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合作,在安居里社区附近进行“儿童友好”改造。在规划师的眼中,对儿童友好的社区,就是对所有人都友好的社区。
“我们最开始做这方面的探索,是2015年在四川雅安。”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所所长李金晨介绍,雅安地震后,清华同衡作为对口援建单位,接到了设计综合公园的任务。200公顷的公园中,设计团队专门设置了20公顷场地,结合雅安特色为儿童定制专属的熊猫乐园,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了差异化的游乐、健身设施,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在李金晨看来,乐园在欠发达地区推广了儿童友好的理念,帮助儿童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也给了设计团队“复制”儿童友好型城市的信心。
作为西三旗街道责任规划师,去年,李金晨提出在街区更新中实践“儿童友好社区”,选择安居里社区附近一条儿童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营造游戏和社交空间。李金晨透露了改造的“大方向”,“在我们的构想中,这条路是为孩子带来艺术熏陶的街巷,不仅设置滑梯等游戏设施,还将通过墙绘、儿童作品展示等形式,吸引孩子放学后在此停留。”
“达到儿童友好,首先要让儿童参与进来。”设计团队做了几场活动,通过投票游戏和问答,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场景的感受和设施的依赖性有所不同。大孩子有的喜欢纯自然空间,有的喜欢刺激性强的设施。小一些的孩子对于纯自然野趣的环境有点畏惧,人工设施让他们感到安全。”为此,设计师细分孩子年龄段,计划按照0-3岁、4-6岁、7-9岁、10-11岁、12-14岁等不同阶段儿童的身高和特征,提供相应的空间和游戏,同时也设计了让孩子们共融、有交集的空间。
儿童的年龄如何界定?国际《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医学界则认为14周岁以下为儿童。李金晨团队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更多是14岁以下的儿童,“因为孩子上了高中以后,心理需求已经偏向成年人了。”
他认为,北京的口袋公园、街边绿地、存量未利用场地等都可以嵌入儿童友好空间。他强调,“儿童友好”一定要坚持“公益性”,否则就和室内商场的收费游乐园没有本质区别,“儿童就是未来,这是社会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规划师听取孩子们对社区的建设
意
见。北规院社造团供图
胡同里缺啥孩子说了算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安全性至关重要。
今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规院)在史家胡同启动了儿童友好社区的研究。“我们和大爷大妈聊天,了解他们和子女儿童时代的胡同生活。与之相比,现在孩子独立的玩耍时间、课后互动社交时间大为缩减,由此带来了对手机和电脑的依赖。”规划师王虹光称,以前,孩子能在放学路上无忧无虑地玩耍打闹,现在很多孩子走出校门就钻进小汽车里,丧失了交流和自主活动的条件。
北京交通大学老师组织的“路上观察团”发现,家长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玩,是担心车辆和行人过多,交通安全无法保障。
“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划定特定时段的交通禁行区,以史家小学为例,上下学期间车辆不能进入胡同。但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主体参与使用城市空间,我们的想法要落实仍存在困难,需要政府和居民支持,实践效果也待检验,希望能找到愿意尝试的街区。”王虹光表示。
在北京市西城区城市复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申申看来,建设友好城市要从儿童视角出发,目前一些人行便道的缺失就威胁着儿童安全。另外,有的台阶两旁没有遮挡物,或者遮挡栏杆空隙过大,孩子在上面行走容易发生危险。“按照现行规范,室内台阶高度应小于15厘米,室外应小于12厘米,让孩子也能上得去。但实际上,有些台阶设计成了18厘米,这也是对儿童不友好的体现。”
秦红岭建议,街道空间、社区空间精细化设计方面,要重点关注儿童安全。应该普查各类公共设施,对不利于儿童安全成长的设施予以改造,保障儿童出行、玩耍、上下学时段的安全。
除了物理空间安全,人身安全也是一个话题。“拐卖等社会新闻也导致家长不敢离开小朋友,孩子不能直接到社区探索和互动,与社会环境是隔离的。”王虹光说,此次规划师特意组织史家胡同小学二年级学生走进胡同自发探索,让他们从儿童视角发掘找到胡同的“缺失”。“对于孩子的建议和需求,我们也将探讨如何回应和满足。”
15分钟儿童活动圈的建议
中国建立儿童友好城市(社区)有何难点?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部长王秀江表示,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倡议或建设有一整套完整的建设规划、标准、评估体系,建立地方的机构、机制,不断完善儿童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大儿童预算,对中国很多的城市而言,具有极大挑战。
具体到北京,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要如何推进?“应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政府发展规划,纳入儿童发展纲要。利用北京作为高校院所、学术智库聚集地的优势,从国家层面争取政策,分析北京儿童权利和发展状况,提供政策支持和研究支撑。”王秀江认为,在解决“大城市病”的过程中,北京应该关注有利于儿童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建设,关注儿童入园难、早期发展和教育、就医难、交通安全等焦点难点。
秦红岭介绍,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了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目前全球已有870多个城市和地区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认证,中国没有一个城市上榜。深圳、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已纷纷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上日程。
“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也应融入‘儿童友好’理念。”秦红岭表示,近年来,北京城市建设在关注儿童全面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建设了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普遍设置了专门的儿童阅读区。但总体上看,无论是数量和发展力度,还是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待改进。
秦红岭建议,挖掘城市现有场所和设施的潜力,依托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活动空间,开辟儿童运动和游戏区域。新建或改扩建儿童公共服务设施、以儿童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基础的公益性儿童公园。
“需要注意的是,社区的儿童运动和游戏场地要有‘可达性’,健身是日常活动,不是偶然的郊游活动。我们常说15分钟生活圈,能不能也建设15分钟儿童活动健身圈?其实,小型球场、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其他居民也可以使用,对所有人都很友好。”秦红岭表示。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张畅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