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放大招” 布局医药健康产业

日期:10-23
北京布局产业医药

原标题:北京“放大招” 布局医药健康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符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针对生命科学发现转化孵化能力不足、原创药品种稀少等问题,北京加快补短板的步伐,提升专业孵化能力,建立临床试验协同网络,鼓励各类平台、资源、设施面向社会进行开放

北京日前发布《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加强协同转化、促进高端发展”为基本原则,明确了未来3年产业发展的目标,即到2020年,引进培养一批世界顶尖创新团队,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重点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显著特征,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布局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介绍,面对这一或将重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前沿科技,各国纷纷摩拳擦掌。2017年,美国用于医药健康领域的研发预算,占非国防研发投入45.7%,在所有领域中持续保持第一。继美国发布《国家生物经济蓝图》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陆续发布战略规划。

“医药健康产业已成为符合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具备‘高精尖’特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强介绍,“十三五”以来,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增速逐渐回升,2017年达到1630.8亿元,同比增长13.0%。

进一步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北京的底气还源于全球领先的基础研究能力。北京拥有清华、北大、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70家医药健康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数量居全国之首;拥有丰富的医疗科技资源,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57家;此外,还集聚了一批以王晓东、施一公为代表的世界级科学家领军的国际顶尖研究团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欣喜之余亦有隐忧。许强坦言,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探索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还存在诸多短板。比如,生命科学发现转化孵化能力不足,原创药品种稀少;正在运营中的医药健康专业孵化器共计11个,大部分处于饱和状态,对高校院所及医疗机构创新品种的孵化支撑不足,专业孵化器数量和承载创新项目的空间还需继续增加;在加速成果实现产业化方面,孵化器的专业支撑能力还需提高;定位于高端创新园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对标国际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了加快补短板的步伐,《行动计划》明确,在部分前沿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支撑原始创新成果培育;制定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发展重点方向目录,重点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类脑、结构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促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新兴业态等领域发展。同时,加强专业孵化能力建设,在生命科学园试点建设专业孵化器,在高校院所、医疗机构集中区周边推广新建专业孵化器。

医疗机构、医生是支撑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品研发转化、临床评估应用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许强表示,在临床研究与试验方面,医院对临床研究重视程度还需提高,床位、专职临床研究技术队伍、激励政策等方面的配置有待加强;临床试验研究水平还需继续加强,积极开展大型的、高水平的国际临床试验研究。

许强介绍,北京支持三级医疗机构设立研究型病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以多种合作方式建立临床试验协同网络、试点建设独立的临床试验医院;将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和人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出台医疗机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行动计划》明确,今后要在海淀区、昌平区建设千升规模的生物药中试服务平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生物药10万升代工生产服务平台。

“下一步,北京将加快医疗机构的医学实验中心、大数据中心、生物样本库、医学工程转化中心、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等科研平台的建设,鼓励各类平台、资源、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医疗数据互通。”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表示。

此外,北京还将加快市属医院传统院内制剂的推广及新药申报,继续支持20个有产业化前景的生物医药项目开展转化研究试点;启动卫生与健康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工程,首批建设10个推广基地,推广50项技术,促进新技术在基层普及,推进新成果转化落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市政府常务会议: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北京积分落户人员怎么办户口迁移和档案调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