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棉花王国”背后的黑色血泪

日期:03-26

原标题:美国“棉花王国”背后的黑色血泪

来源:东方网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去郊外棉花田里摘棉花。我以为那是场郊游,棉花摘完了还能带回家。记得我和另外二十九个孩子一起,顶着烈日在棉花田里摘棉花,一边还唱着歌。”

“可等我们回去的时候,老师却让我们把摘的棉花交给她,我不服,往口袋里塞了一把偷偷带回家。第二天我妈发现了这把棉花,气得冲去了学校,把老师骂了一顿,‘你竟敢让我儿子去田里摘棉花?’从那以后,我三天没有去上学,我妈不让我去。”

“这是我这辈子经历过的最种族歧视的事情。”

(视频网站截图)

(视频网站截图)

这是一个在中美社交媒体都广为流传的美国段子视频。视频中,一位美国非洲裔男子回忆起他小学时的一次棉花田“郊游”。

在老师的指令下,孩子们顶着烈日,一边唱着歌,一边采摘着最终不属于他的棉花,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天真地重现了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采摘棉花的场景。

尽管无法确认该男子的具体身份,但讲者自嘲的语气、辛辣的幽默感和故事本身“猜得到开头,猜不出结尾”的转折引发的阵阵哄笑,无不提醒着美国黑人历史上沉重的一页——

在18世纪末,美国多个州业已立法废除蓄奴的情况下,从19世纪初期起,南方棉花种植园的发展刺激了国内奴隶贸易的复兴,而棉花种植业也依赖数百万黑奴的辛勤劳作实现了爆炸式的发展。

美国“棉花王国”背后的黑色血泪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在其著作《棉花王国》中记载到,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前夕,棉花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原料,成为大西洋两岸繁荣贸易的中心。1862年,全球约有2000万人(每65人中就有1人)从事棉花种植或棉纱、棉布的生产。

贝克指出,在当时,生棉花占美国出口产品总值的61%,成功帮助美国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而彼时美国棉花主导市场的竞争力来自三个因素:劳动力、土地和口碑。美国南方的土地非常肥沃,种植园主无需投入便可以收获;劳动力充足,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他们工作非常努力;棉花种植、采摘后,从清洗到转运的产业环节应有尽有。

而美国棉花产业劳动力来源的重要保证则是奴隶制。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夕,美国15个蓄奴州约有40万家庭拥有黑奴,黑奴人口约为400万,主要从事棉花和甘蔗种植。

(图说:佐治亚州的黑奴在采摘棉花。图/ Stockbyte/Jupiterimages/Getty Images)

(图说:佐治亚州的黑奴在采摘棉花。图/ Stockbyte/Jupiterimages/Getty Images)

黑奴们通常面对的不仅有繁重的劳作,还有暴虐、贬损和非人的待遇。美国小说家威廉·布朗曾是一名奴隶,他于1834年从奴隶主家逃跑。他回忆道,在种植园里,男性奴隶每天必须摘约80磅(约36公斤)棉花,女性奴隶需摘70磅(约32公斤)。如果没有摘够,他们会受到鞭刑,少一磅抽一鞭,鞭子就放在秤的边上。

英国殖民地官员赫尔曼·梅里瓦尔曾说过,在跨大西洋贸易中,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港的富裕来自“黑人的辛劳和苦难”。对于城市经济扩张中的资本积累来说,劳动力是将充足的土地转化为原材料持续供应的先决条件,哪怕“胁迫其劳动”也是必要的。

胁迫黑人劳动带来的是工业化的快速进步和可观的利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美国黑奴反抗奴隶主事件发生,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与北方初步工业化进程中对自由劳工的需求相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依赖奴隶劳工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颗“定时炸弹”,废除蓄奴制度的运动再一次轰轰烈烈地展开。

美国南北方在这个问题上水火不容。1861年4月12日,美国南方邦联率先占领了南卡罗来纳州要塞萨姆特堡,开启了美国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内战。

(图说:美国南北战争。资料图片)

(图说:美国南北战争。资料图片)

战争期间,棉花曾被当作过“武器”。为了争取英国对南方邦联的外交认可,邦联拒绝向英国出口棉花——要知道,截至19世纪50年代末期,英国消费的77%生棉花来自美国。

但北方的手段更“绝”,为了“剿杀”南方,切断南方通过棉花“供血”的通道,北方联盟对南方邦联的所有棉花出口实施封锁,使南方向欧洲出口的棉花从1860年的380万包(每包约重500磅即约227公斤),到了1862年锐减至几乎为零。

1862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到了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林肯也已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枪手刺杀后,美国颁布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真正从法理上判定400万黑奴的自由与解放。

美国内战结束后,棉花种植业从大庄园扩张到了中小农场,尽管有白人佃农的加入,但被解放后的黑人劳工依然是棉花田里的主力军;与前人不同的是,一些黑人拥有了土地,自己成为了农场主。

(图说:1895年,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一座棉花种植园中的非洲裔工人。图/Library of Congress)

(图说:1895年,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一座棉花种植园中的非洲裔工人。图/Library of Congress)

美国作家露西·格林的著作《从奴隶制到白宫:一个黑人女性的视角》中记载了辛劳的棉花采摘过程:棉花的茎秆最高仅有4英尺(约1.2米),因此棉花工需要用粗麻布包裹自己的膝盖,甚至卧在地上采摘;棉花重量很轻,但工人若一早起来采摘,棉花上还带着露水,一天下来采摘的棉花重量超过100磅(约45公斤)是常有的事。

1933年《罗斯福新政》颁布后,黑人农民得到了有限的参政机会,被允许参加每年的农作物产量限制公投。但在不少白人眼里,黑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已经到达了天花板,他们不允许黑人在农业领域取得实权职位。

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也引发了零星的暴力事件。1961年,密西西比州一名积极组织投票活动的黑人棉农赫伯特·李被白人众议员赫斯特刺杀。

但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一些城市已选举出了黑人市长;1967年,美国还通过了《最低收入法案》,规定了农场主必须按照时薪,而非采棉重量为工人支付薪水。

20世纪50年代起,机械化的棉花收割机取代了一部分采棉工人的工作。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农场主开始使用机械取代劳力,大批黑人和白人佃农开始失业。到了70年代,美国西南部的自动化棉花农场已承包了大多数美国棉花的生产。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出口量约占全球的35%;同时也是第三大棉花生产国,产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据美国“全国棉花协会”数据,棉花在美国东南部17个州广泛种植,其中以得克萨斯州、佐治亚州和阿肯色州规模最大,全国共有18600家棉花农场。2019财年中,美国生产了2000万包棉花,所有棉花和棉籽总值超过70亿美元。

资本主义的扩张驱动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过去顶着烈日在田里采棉花的50名黑奴,如今可以为一台收割机取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奴隶制已被封入史册。斯文·贝克说,人们在谈论资本主义时,总是对奴隶制、土地没收和殖民主义避而不谈,“仿佛这样就可以构建出一种高尚又干净的资本主义。”

在自然生活视频博主、非洲裔美国人艾特·费内尔今年1月初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博主来到南卡罗莱纳州乡下的棉花田里,探访先人采摘棉花的历史,向曾是采棉工人的非洲裔老人学习采棉技术。

视频中,非洲裔老人叉着腰望向湛蓝的天空,他回忆起过去采棉时自己很少做这样的动作,“我妈妈会跟我说,‘看什么看?天上又没有棉花。快弯下去,继续摘。’”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当时采棉花是为了谋生,而不只是玩儿,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博主问老人。老人说,烈日炎炎照着头顶,采棉采得上气不接下气,“很辛苦,但你也得干,为了每天3美元的工资,和一个住的地方。”也许是生活今非昔比,老人一边回忆着过去,一边爽朗地笑着。

但很难说观看这条视频的网友们也能如此开怀地回忆往事。在视频下方,一位网友回复说,这条视频让她想起了自己祖父母的悲惨历史,自己情绪激动到完全无法看这条视频,直到第二天才能看完。

另一位网友则表示,自己给79岁的母亲看了这条视频,让她想起了曾经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郊外采棉的时光。还有一位网友说,自己的母亲也曾是采棉工人,靠采棉赚到了上学的钱,最终成为了一名老师。

一位头像也是非洲裔的女网友留言道:“想起我的祖先在这样的环境下劳作,我就忍不住心绪起伏。愿他们安息。”

塞拉利昂首都贫民窟发生大火:数百栋房屋烧毁 超5000人流离失所 苏伊士大塞船:非洲这阵风 每天刮走近百亿美元 引发全球“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