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人每周喝进一张信用卡?关于微塑料,求真相
塑料,在地球上似乎已无处不在。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每年产生约3亿吨塑料垃圾,其中超过800万吨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向大海倾倒满满一辆垃圾车的塑料。
澳大利亚研究报告则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塑料制品的消耗量,已相当于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总和,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后都倾倒在自然环境中。
7月14日,观众在上海科技馆参观由回收塑料制品组成的装置艺术作品“巨环”。作品表现海洋中废弃塑料形成的“垃圾带”正环绕着我们的现实,提醒人们减少产生和丢弃塑料垃圾。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这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微塑料——在科学上还缺乏严格定义,但常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不仅出现在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体中,还出现在动物体内、饮用水中,甚至可进入大气循环。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存在感”?有没有危害呢?
听说北极下起了“塑料雪”
德国和瑞士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德国多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以及北极地区采集雪样并检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这些地区的雪样中均大量存在。
其中,德国南部某乡村公路雪样中微塑料最多,浓度达到每升15.4万个;北极雪的样品中的微塑料也不少,可达每升1.44万个。
考虑到气象原因,研究人员认为,欧洲地区、特别是北极地区的大部分微塑料来自大气循环和降雪。
给你一杯“塑料水”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塑料污染已侵入到人类体内。全球人均每周仅通过饮用水就会摄入1796个塑料微粒,按重量算这些塑料微粒约为5克,等同于一张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6月8日,泰国曼谷,一名参与环保活动的儿童在漂满了塑料瓶的泳池中游泳。新华社/法新
研究还显示,人类摄入微塑料的最大来源是饮用水,世界范围内的瓶装水、自来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壳类海鲜、啤酒和盐的微塑料颗粒含量最高。尽管各国塑料污染的情况有所差异,但几乎没有任何地区能置身于外。
“微塑料”到底有没有危害?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危害?目前来看,不能危言耸听,也没法掉以轻心。
世界卫生组织8月22日发布一份名为《饮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人体不大可能吸收粒径大于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计对较小颗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对纳米颗粒等极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较高,这方面数据目前还极其有限。
世卫组织呼吁深入研究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比如,开发检测水中微塑料的标准方法,以进一步确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来源,以及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无论如何,近年来,全球对塑料问题的危机感逐渐提升。不同国家纷纷推出“限塑”举措:
限塑令1.0——塑料袋
塑料袋是人们使用最频繁的塑料制品之一。不少国家及地区首先拿塑料袋开刀。
7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学生和环保人士头戴塑料袋,呼吁人们关注塑料污染。新华社发(通帕·蒙达尔摄)
比如,英国政府自2015年10月起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限塑令”,对每个一次性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此后主要超市的塑料袋消耗量大幅降低。
今年7月20日,巴拿马超级市场、药店和零售店开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成为第一个为减少污染而禁塑的中美洲国家。
限塑令2.0——一次性餐具
英国政府计划自2020年4月起禁用塑料吸管、搅拌棒和塑料棒棉签。
据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估计,英国人每年使用约47亿根塑料吸管、3.16亿根塑料搅拌棒和18亿根塑料棒棉签。
今年3月,欧盟批准了一项法案,决定从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加拿大政府6月10日宣布,该国将从2021年开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内的多种一次性塑料制品。
“钓塑”行动
在阿姆斯特丹,“塑料鲸”项目已有8年历史,已吸引2万人参加。在绘有微笑喷水鲸图案的小船上,参与者一边观光一边打捞塑料等垃圾。
创始人斯米特说,数千名“业余渔夫”去年打捞4.6万个塑料瓶,为清洁运河出力。
塑料瓶换车票
罗马交通部门7月23日在地铁站启用了三台塑料瓶回收机。乘客在手机上下载相关应用后,把塑料瓶扔入机器,用手机扫码,会有“钱”入账,可兑换地铁或公交车车票。扔入30个瓶子足够兑换一张地铁车票。
罗马交通局局长保罗·西苗尼很自豪地说:“在大谈加密货币的年代,我们有塑料货币。”
抵制塑料垃圾
马来西亚政府在马来西亚最大港口巴生港查处了一批虚假申报的“洋垃圾”,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新华社/法新
今年5月,来自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内瓦对《巴塞尔公约》做出修订,决定将塑料垃圾列入进出口限制对象。这意味着发达国家“偷偷”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将成为历史。
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并获得与会代表压倒性的支持,仅美国、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业的代表表示反对。
责任编辑:吴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