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手记:中国年俗进入更多英伦寻常人家
新华社伦敦2月7日电 记者手记:中国年俗进入更多英伦寻常人家
新华社记者张代蕾
今年春节,伦敦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大门头一次贴上春联;摄政街不少商家照例把“中国红”商品摆在橱窗显眼位置;几大博物馆的春节活动现场依旧人满为患。
英国人对中国农历新年的关注和喜爱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中国春节不再是局限于当地华人的节日,中国的年俗和文化正走进英伦更多寻常百姓家。
大年初一一大早,邻居萨拉·帕克一家就给记者发来祝贺春节的短信。帕克一家是爱尔兰人,已定居伦敦多年,住在记者隔壁的公寓楼里。
“为了迎接春节,我家今天也挂了红灯笼。我知道中国人过年要吃年夜饭、点灯笼、给孩子发红包。红包是用来驱逐厄运的,对吧?对了,小猪佩奇现在在中国很火,因为今年是猪年,猪代表着幸运和富足。”说起中国年,从来没去过中国的家庭主妇萨拉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大约10年前开始,我们每年都去特拉法加广场参加春节庆祝活动。那会儿我的闺女们都还没出生呢。”她指着在楼下草地上玩耍的两个女儿。
萨拉5岁多的大女儿双手握拳向记者作揖拜年,刚满3岁的小女儿则兴奋地告诉我们,幼儿园老师这周正教他们做纸龙,过几天要在幼儿园操场上表演舞龙灯。
中国新年是本周英国许多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主题。记者本人和周边不少华人朋友都被邀请到孩子所在社区的学校讲春节故事和过年习俗。春联、窗花装扮着孩子们的课堂,年兽、生肖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一些学校食堂在春节当天还特意提供春卷、饺子等中餐,并教孩子们使用筷子。
伦敦威斯敏斯特区乔治·艾略特小学的老师蒂莉告诉记者,她已经连续好几年给学生们讲中国新年的习俗,关于春节的绘本是课堂必备“教材”。
“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非常有必要。中国春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式热闹喜庆,师生们都很着迷。”她说。
伦敦码头区博物馆里,求“福”字和春联的人排起了长龙。英国“奶爸”弗兰克带着妻子和稚子挤在队伍中,一步一步往前挪。“我喜欢中国的书法,也想把中国的福气带回家。”他说。这一家三口最后捧着写有“福星高照”的红色春联高兴离开。
这是伦敦码头区博物馆连续第二年举办春节活动,大约5000名英国民众慕名而来。舞龙狮、写春联、画脸谱、剪灯笼等春节民俗活动项目分布在馆区内不同位置,每个摊位前都排着长队,把面积不大的博物馆挤得水泄不通。
20年前就开始在英国从事中国传统文艺演出的“足迹艺术”社团负责人叶纪纹说,最近几年,她的团队每到春节都忙得不可开交,英国各地的博物馆、社区中心争相邀请他们去策划活动和表演。“中国春节在英国确实越来越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日。”
英国媒体也在积极关注和报道中国新年。《泰晤士报》《卫报》等报纸春节期间都刊登了春节庆祝活动的大幅图片和文字报道。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说:“由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春节期间中国出境游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春节庆祝活动。”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除夕发布的拜年视频中说,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是英国文化日历中的一大亮点,“让我们时时想到华人群体——无论是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还是已在此扎根百年的家族——在英国社会中起到的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这是传承,也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