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搭子”暗藏风险需加强规范,年轻人更要擦亮双眼

日期:09-23
旅游

9月2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旅游搭子”暗藏不少陷阱,包括涉黄、有人还没出发就被骗了3000元引发关注。

报道中新的骗局和风险充斥其间:有些“旅游搭子”属于商家获客的隐性营销手段,直让游客感叹“城里套路深”;有些文案中不时出现“仅限女生各取所需”等字眼,利用“旅游搭子”之名引诱网友从事非法交易。

搭子文化是指因某种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而短暂组合在一起的社交关系。正值中秋、国庆假期将至,出于安全、降低旅行成本等考虑,不少人社交平台上寻找起了“旅游搭子”,希望找到同频共振的陌生人一起出游,既有共同爱好又不相互打扰。

搭子文化的流行,让年轻人感受到了友好又有边界感的社交方式。但“旅游搭子”真的安全么?

网络世界鱼龙混杂,年轻人又涉世未深,很难辨别对方真实意图。不少商家借此隐性营销,借“搭子”之名,行广告之实,给网友挖坑。更有如报道中的存在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可能会让迷信“搭子文化”的年轻人吃大亏。

网友对待陌生人社交、“旅游搭子”网友要谨慎,出行的前提是安全。可以通过鉴别相关信息,同“搭子”发布者建立如合同等契约关系,保护个人财产和安全不被侵犯。

虽是陌生人,但一起出行还是尽量了解对方情况,尽量不去过于偏远,过于陌生的地方,只有擦亮双眼,才能有效避坑。此外,在外出行要有紧急预案,如紧急联系人、固定同家人朋友同步行踪,若有意外发生,需要第一时间报警。

相关平台也应担负起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品牌创建不易,若放纵别有用心者借助“旅游搭子”行苟且之事,对网友、平台和“搭子”文化都是不可忽视的伤害。相关平台对这类网帖应有针对性筛查和审核,并重视网友的投诉和举报,提供健康可持续的网络社交环境。

既然“搭子旅游”兴起,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说明它不全都是陷阱。一些景区和地方文旅部门也可以借势而为,募集或提供相应机会,促成“旅游搭子”的结队游览。在经景区和文旅部门报备的前提下,提高了“搭子”的安全,也让更多游客有了新的旅游方式,不妨是一种双赢的尝试。

此外,有关部门应建立预警等防护措施,针对“旅游搭子”中高频出现的骗局,发布警示案例,一方面让网友擦亮双眼,另一方面则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

上游新闻王凯

责任编辑:张玉

网传“河北宁晋一中学多名学生出现呕吐等症状”,当地回应:情况属实,食堂已被查封 重庆警方回应“职校女学生进校被拦与保安发生冲突”:不属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