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张继科事件”:有关部门要查清有没有人违法犯罪

日期:04-04

张继科视觉中国资料图

张继科视觉中国资料图

被曝“涉赌债纠纷”、“传播前女友隐私视频”,这两天,张继科频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尽管事情尚未有定论,但是多家品牌已删除了张继科代言的相关内容。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4月3日晚间发布评论文章《“张继科”刷屏,要查清三件事》认为,“巨额赌债”“女星私密视频”“敲诈勒索”……当这些关键词集合到一起时,一场流量的狂欢已然开始。“搬来小板凳吃瓜”是网友的普遍心态,网友可以有,但有关部门不行,切实肩负起职责,才能扫清网上的一地鸡毛。

要查清有没有人违法犯罪。这些热词个个涉嫌违法乃至犯罪,早已超出“民不举官不究”的范畴,查清违法犯罪行为到底是否存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有关部门对已经查清的尽快公布,没有查清的尽快行动起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会因为“特殊身份”而被网开一面,该严惩的严惩,该澄清的澄清,这是大家对公平正义最质朴的期许,这份期许理应被满足。

要查清有没有人造谣诽谤。违法犯罪自然不能被放过,造谣诽谤当然也不能被容忍,查清事实才能给所有人一个交代。没有人应当遭受不白之冤,是不是“实锤”也不能听一面之词。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吵不休的时候,就应当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用证据确凿的事实定分止争,如有谣言,定要让造谣者付出代价。这是我们对秩序最真挚的向往,这份向往理应被回应。

要查清有没有人浑水摸鱼。每有“热点”,必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有的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有的嘲讽谩骂充满暴戾之气,有的趁机编造虚假信息收割流量。这些乱象有如“借尸还魂”,在一次又一次的“热点”中死灰复燃,网友已经忍的太久,必须严查严管。所谓“网络热点”就应当在法律与秩序的轨道上归于平寂,让所有人在惩恶扬善的“大结局”中收获安心,这是所有网友的心愿,这个心愿理应被实现。

@人民文娱微博3日晚间评论《评张继科事件:不要让女性成为话题焦点》指出,为什么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女性总是成为话题焦点?我们都关注着事件水落石出的时刻,也希望那些不怀好意的评论适可而止,把注意力放在真正违法违规的事情上,而不是在其中起哄、揣测、聚焦隐私。在这件事情上,女性不该成为话题焦点,更不该成为被评论、被审判的对象,她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封面新闻3日晚间也发布评论文章《“张继科事件”重锤落下,疏于自律必会付出道德代价》指出,近段时间针对张继科的一系列爆料与拷问,其实主要指向了三个部分。也即:是否涉赌欠债?是否擅自传播他人隐私视频?是否拿前女友私密视频抵债?应该说,这三项“指控”环环相扣,性质一个比一个恶劣。置于这股疾风骤雨的危机中,张继科的道德形象、商业前途,已然遭遇毁灭性打击。在网络舆论评价中,其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人气偶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堪称是社会性死亡的又一鲜活案例。

文章认为,完整的真相,依旧未曾浮出水面……可无论此事后续走向如何,即便仅以已确知的信息而论,张继科也差不多接近于“人设坍塌”“人格破产”,其已失去了作为公众人物和偶像明星的道德基础。就此而言,无论是路人、粉丝、吃瓜群众还是“市场金主”,都该亮明态度、做出决断。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3日也在评论文章《张继科事件,不能以“渣”来作结》中表示,随着事件发展、讨论深入,一些模糊的变得清晰,一些嘈杂的在消退。大众也意识到,受害者不需要公关手段,更不需要担心未来,这是一个正常社会应当给予的底气。此类在本次公共事件中逐步形成的对受害者的合理保护和对事件的科学处理,是应该被看见被记住被传递的群体共识。

文章认为,这起事件接下来走向怎样,还无法预知,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渣”只停留在道德层间和个人层面,无法为这次涉及法律的公共事件画上句号。这不是一个茶余饭后的“瓜”,也不是几个法律问题的公共探讨,它还应该有一个司法(客观)的定论,形成一种公共的认知,而其中涉及的人物,该保护的要保护,该惩罚的要惩罚,该处理的要处理,不能让追随者迷失,让好事者庆幸,让受害者失望。

《新京报》在快评文章《“张继科事件”已是严肃的法律事件》中认为,事情发酵至今,无论是从还当事人一个公道的角度,还是明确法律的严肃性,都不能任由当事人自说自话,是时候给公众一个真相了。

“11岁女孩遭邻居猥亵杀害案”新进展:辽宁省高院法官前往事发村庄调查 “业主封自家阳台成被告”迎来终审:业主败诉,法院判决其拆除阳台并恢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