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小伙6000字论文致谢走红:有一种诗和远方叫“回乡”

日期:06-20
凉山论文

长大成人、翅膀硬朗的少年们风尘仆仆回到熟悉的山川,是超越单纯“报恩”层面的精神耕耘

2.5万余字的毕业论文,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点名致谢了65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本科毕业生苏正民讲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学路:从一个放羊娃蜕变为一名大学生,终于实现了梦想——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近日,这一超长论文致谢的刷屏,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公众总是对真诚、独特的命运叙事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和好感。但显然,苏正民的人生轨迹还指向了更令人感佩的方向——回到家乡效力。今年8月,他将回凉山支教,一年后再返校读研,始终铭记“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恰恰是击中很多人内心柔软处的力量。

凉山小伙6000字论文致谢走红:有一种诗和远方叫“回乡”

少年的远行、成为自己的英雄,这无疑是人生经历的高光时刻。尤其是,这样的故事牵引出更多好心人,例如成为他人生一束光的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被他称为“张妈妈”的张俊兰多年如一日帮助他和更多的凉山少年,这样的好心人改变了很多孩子的命运。“苏正民”们的人生奋斗史,也是一部集体写就的厚重大书的组成部分。而回到家乡,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B计划”,但比起在外面的世界挥洒才情的潇洒恣意,苏正民向我们展示的跋涉空间其实同样辽阔、壮美——如果说前者是一种放飞自我的激情澎湃,那么,后者则可谓星光下赶路的沉着勇毅。

毫无疑问,这是集体共鸣的结果。在苏正民短暂辍学,其后获得“张妈妈”等人帮助重回校园之后,他的班主任跟他说的一句话,在他内心深处扎下根:“老师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学会把手心朝下,去帮助其他人。”2019年,他发起了凉山阿依(儿童)助学计划,2021年参与成立凉山州教育基金会阿依助学专项基金,就是他直面现实与理想所给出的答案。

凉山已写下壮阔的脱贫篇章,这是一场被称为“千年的跨越”的巨变。作为新生活的起点,人们对于凉山地区再接再厉、创造更大成就充满了期待。对于凉山来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依靠人才体系的强力支撑。今年4月,凉山州就发布了2022年第一批引进人才公告,计划引进573名各领域人才。

当此之时,曾经的凉山少年的立志回归,富有启迪和召唤意义,也更有说服力。如果说一代代的凉山歌手向全世界展现了凉山文化魅力的话,那么凉山少年的“学成归来”则是唤起建设凉山、改变凉山的血脉之力。

在苏正民之前,已经有不少凉山少年默默无闻地打上行李包,朝向这片大地走回去。比如2020年,一篇关于“凉山少年返乡记:十年前爬行上学,十年后站立支教”的报道同样打动了很多人,主人公叫熊洞。长大成人、翅膀硬朗的少年们风尘仆仆回到熟悉的山川,是超越单纯“报恩”层面的精神耕耘。

作为曾经远离过家乡后又归乡的游子,笔者深深体会到熊洞和苏正民的深意:报效故乡也是报效国家。沈从文昔日所言,“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道尽了“故乡”的情义。而苏正民说,“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我相信在我们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续奋斗中,一定能够点亮更多凉山阿依们的求学之路。”这样的接续,正是为人秉烛的本意体现。而这也是无数的“张妈妈”用行动教给他们的。

责任编辑:张建利

沈阳民办中学一学生苦读三年无法参加高考,因三年前学校违规录取致无学籍 从“天花板”到“破碎感”,明星的演技仅热搜可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