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锐说|“让老外在隔离点每天吃上新鲜面包”,这样的“暖新闻”请推而广之
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各地为外籍人士隔离提供优质服务的“暖新闻”。
最新一桩来自南京。
当地媒体26日刊文《为了684个“老外”的安康》,称赞外籍人士隔离服务:一天帮送20多趟快递、帮买口罩快递回外国老家;“有的老外一次只买4片面包,确保每天吃新鲜的,我们就每天送上门”;一名外籍人士儿子过生日,街道工作人员“立即带着生日蛋糕上门”……
累计684名“老外”享受到了“包保服务”,一户一个工作组对口服务,让外防输入的工作“忙而不乱”。
不出所料,新闻一刊发就上了热搜。很多网民自然地想起一周前发生在上海的那件事:洋女婿因到达小区后不愿集中隔离,社区干部“换种思路解决问题”,并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妙招,最后实现居家隔离,难题“迎刃而解”。
同样都是为外籍人士隔离做好服务,同样是体现基层社区管理和服务如何到位,一切据说也都是按规则行事,但这样的“暖新闻”,看着却还是有点别扭。
网民们之所以反应强烈,不是说不能为外籍人士提供优质服务,而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对比太鲜明。
社区基层人员服务国人与服务“老外”是否有差距,是否为外籍人士提供了“超国民待遇”?不一定。但别忘了,此前人们看到的满眼都是抨击“跑步女”“矿泉水女”是“巨婴”,或者留学生到隔离点称房间条件太差被指责的报道。两相对比,上述“为了老外的安康”的字眼就显得尤为刺目。
平心而论,对于南京当地社区为外籍人士提供良好的隔离待遇,小锐首先觉得并无不妥。只是希望能够推而广之,如果对待每一个隔离点的人都能做到如此贴心,每天送面包上门以及给孩子送生日蛋糕等等,做到一碗水端平,这样就没什么不当,我们应该举双手支持。但如果真像有些网友所说,自己隔离期间居委会七天才送一次菜,“还不乐意送”,那就真的需要反思了。
洋面孔不是隔离点享受“特殊待遇”的通行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是防疫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激发网民敏感的痛点。这些天,类似的新闻一出现网上就一边倒地鸣不平,与其说是对可能的“超国民待遇”表达担忧,不如说是对个别地方基层管理的怒其不争。
外交无小事,绝不是“外国人无小事”。那些千方百计讨好、煞费苦心优待洋面孔的人,不仅曲解了“外交无小事”的本意,体现出的更是内心深处的毫无自信。
在关于中外一视同仁的问题上,这些天发生的一桩桩事件可以看出,某些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已被公众的集体感受远远甩出了几条街。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加快,外国人和我们一样平等,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共识。但有些基层单位和个别人貌似还守着旧时代的思路,说到底是还没有学会站着执法。
截至27日中午发稿前,南京仙林街道办事处回应有关新闻称,处于疫情隔离期间的中国居民也会享受相应的服务。
从3月28日零时起,中国最新入境政策有了调整,外籍人士隔离需求将大幅减少。小锐觉得,对南京的有关社区来说,以后大概会有更多时间和人手为非外籍人士提供服务了,希望类似“为了隔离群众的安康”这样的暖新闻,也能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