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夕节,刘始女老人都会亲手制作七夕贡案记者付碧强实习生王振儿摄
在东莞过七夕,怎能少得了精美的贡案作品?这不,在道滘镇厚德村大岭行宫(庙宇)里就摆放着红枣莲子砌成的斋饭、各色珠子串成的凤凰、棉花彩纸搭起的鹊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被村里八旬老人刘始女巧手制作成贡案,方寸之间展现了多种七夕场景。
刘始女说,自己10多年前才开始自学制作七夕贡案,每至七夕,她都会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贡品,摆放在香案上,遥祭牛郎织女。今年,她又“开班教学”,期待传统手艺能在年轻人手中得以传递。
旧时无暇参与贡案制作
今年80岁的刘始女是土生土长的水乡道滘人。谈及七夕习俗,一幕幕生动有趣的七夕祈福活动场景,在她的叙述中展现:每逢七夕,东莞民间会自发组织七夕祈福活动,这一流传已久的习俗,渐渐成为一种回忆。
儿时,刘始女就很喜欢跑到庙里看村里“摆贡案,拜七姐”,看大姐姐们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在桌上摆设精心制作的贡案,向织女许愿,祈求爱情忠贞美满、家庭和睦幸福。一件件精巧的贡案作品,成为她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每次拜七姐过程中都有一个给七姐梳洗的环节。传说每次仪式过后掉落在桌案下的粉末,是七姐留下的胭脂妆粉,女孩们涂了就会变漂亮。所以每次拜七姐结束之后,大家都会争着抢着,钻到桌子底下去捡粉末。”刘始女笑着说,现在想想这些,都觉得有趣。
刘始女说,她在花甲之年才自学制作贡案。“那时候我白天要干农活,晚上要织莞草,哪有空闲时间来做这些精细活儿啊。”她的语气里带有点羡慕。后来,自己的时间充裕起来了,刘始女才开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贡案,用珠子串几朵小花,或者用香菇、红枣等砌作斋饭。
如今成了村里“手工达人”
长在东莞水乡,当地一度盛行的“拜七姐”习俗就会留影在人们脑海中,刘始女也不例外。因为儿时有过“拜七姐”的经历,让她自学七夕贡案制作过程更为顺畅。
刘始女说,“我是自学的,看着别人做得挺好的,就自己试着做手工,做不好就反复拆,一点点慢慢摸索起来。”如今制作贡案,已成了刘始女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刘始女喜欢做贡案这一爱好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村庄。周围邻居不仅对刘婆婆的手艺大加赞赏,而且大家看到适合做贡案的材料后,都会心照不宣地留下来送给她。“我媳妇有一位朋友在工厂里工作,会剩一些玩具珠子,知道我总是闲不下来要做手工,我媳妇便请求这位朋友,把珠子留下来送给我。”刘始女说。
邻居们网上购物看到好看的“小金花”,也会想到买下来给刘始女送去一些。刘始女身体不便,不适合长途旅游,每次村里人旅游回来,看见特色的工艺品,也会带一两件回来,给她用于制作贡案。
刘始女制作贡案的材料多数源于生活,灵感也迸发于生活。“那个花篮是用盛酒的包装礼盒做的,那个凤凰用的是拜神的红纸,那座桥身用的是喜饼盒……”她指着桌上的贡案,向记者一一述说。
不仅仅为七夕节准备贡案作品,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只要手头没有忙活的事,刘始女就会抓住机会做“小手工”。她曾用池塘边的泥和捡来的花草堆砌了一座假山,周围的人看过了都说好。得到村里人的鼓励,也成为她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习俗也需要年轻人去传承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姜太公钓鱼、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每一个贡案的背后,都在鲜活地讲述着一段段经典神话故事。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仕女、宫室模型等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背后,也倾注了八旬老人刘始女对贡案的热爱,传承了水乡人七夕祈福的习俗。
这些精美绝伦的七夕贡案作品,制作起来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刘始女今年制作的一座“牛郎织女同相会”的鹊桥,就花了她半个月的时间。每年,她还会利用往年的材料,将旧的贡案品拆了,变着花样,重新制作。她说,“很多年纪大了的人没有精力做贡案了,眼睛不好,坐久了腰也会痛。年轻人大多也不愿做。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做的。”
当然,“摆贡案、拜七姐”习俗也需要年轻人去传承。今年七夕节前,道滘镇厚德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就有一群年轻人在学制作七夕贡案。村内的多位高中生和大学生响应招募成为志愿者,跟随村内七夕贡案制作达人刘始女学习制作七夕乞巧手工艺品。大米做成的斋饭,花生、豆类做成的五谷杂粮,五彩珠子串成的塔,青年学生们从“束手无策”到“渐入佳境”,受到了刘始女的称赞。仿佛从年轻人上看到了传承的星火,刘始女教得特认真,并以身示范来鼓励年轻人沉下心去学。
对于村里今年举办的七夕贡案传授活动,她说,“有的孩子学得快,一经指点,就能做得很好。其实,只要年轻人们有兴趣,想要认真学,我是非常乐意去教的。”(记者付碧强实习生王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