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研究员:如何对待外国人是大国成长的必考题

日期:07-14
社科院

原标题:支振锋:如何对待外国人是大国成长的必考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支振锋]

“外国人”问题近来频频搅动中国人的神经。已成痼疾的南方城市广州“三非”黑人问题尚未解决,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作为选项之一的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项目、7名某教育机构外教和9名学生共16名外籍人士因吸毒被徐州警方抓获,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外籍留学生违反交规推搡交警却被轻拿轻放的报道,犹如利箭三连射,箭箭皆中民众最在意的舆论敏感点。

社科院研究员:如何对待外国人是大国成长的必考题

作为礼仪之邦,开放包容、友善好客一直是中国的传统。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往往很容易爱上这个国家,认为这是令人宾至如归的乐土。在抗日卫国的伟大战争中,也有很多外国友人与中国人一起战斗。有中外交流以来,中国人就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自信自立,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友谊。但我们也要看到,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殖民、劫掠与战争,不仅扭曲了正常的中外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两个文明的民族心理。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屡战屡败,中原陆沉、创剧痛深,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了,后来的日本侵华几乎使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于是,一部分中国人先是被打垮了躯壳,又被打垮了精神,哪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了已经七十年,精神“跪族”仍不鲜见。

而相应地,西方文明通过战争与掠夺,通过军队、商队与传教士,不仅将广大非西方国家变成殖民地,更通过文化征服殖民了无数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心灵,并确立起了相当严重的文明优越感,以及傲慢和偏见。哪怕经过二战的洗礼广大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独立,但这种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支配与被支配、先进与落后的文明优劣等级论的陈俗陋念,并未被彻底清算,甚至随着西方在经济发展和流行文化上的优势而愈加巩固。

这是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特例。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需要全世界付出更久的努力。但中国可能负有更加重大的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内涵丰富。这不仅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也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二战以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因素。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是大国崛起的应有之义;而如何对待外国人,则是大国成长的必考题。

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包容、友善、合作、共赢的精神,是大国成长的必备品质。以国际人权标准和人道主义精神对待外国人,是大国成长必须的道义担当。国际社会不能一直是丛林社会,国际活动不能是单人舞而应该是大合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就是为什么任凭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中国始终不向压力低头,不为杂音所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此,大开国门,拥抱国际,欢迎五湖四海的留学生来华深造,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和便利,当然是正确的选择。外国游客,特别是年资尚浅的留学生,人在旅途,无依无靠,当然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友好对待外国人,彰显一个民族自信和友善的品质。但自信、自尊和自爱,才是一个民族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驱动。

为什么面临绝境,中国人民能够赶走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在巨大的武器代差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仍然能够在朝鲜打出奇迹般的胜利?靠的不是奴颜媚骨、更不是弯腰投降,而是必胜的信念。自尊才能赢得尊重,自信才能获得友谊。

吸引外国人才和外国留学生来华是正确的决策,但不能够降格以求、低声下气,更不应该给他们超国民待遇甚至是法外特权。如果那些在本国就素质不高、竞争失败,甚至是流氓无行、品性不端的人,不仅能够堂而皇之来中国就学就业,而且还能享受上宾待遇,可以不断骗钱骗吃骗喝骗性;那么他们不仅不会珍惜中国提供的机会,反而还会认为中国市场人傻钱多,中国大学不过是水平差、门槛低。这种卑躬屈膝的“大学国际化”,只能是在国际教育和学术界丧失国格,破坏形象;培养的所谓“留学生”也很难认同中国,更遑论对中国文化的感恩、理解和尊重。现在招收留学生只管数量不管质量,只能是头脑发热。

一系列舆情事件,说明对于“外国人考题”,相关部门仍然有待做出巨大的努力。当年国家积贫积弱,外国人来得不多,外事活动较少,外交人才水平也有限,所以提“外事无小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无纯粹内政”的文明大国。作为“世界国家”的中国,应该有的不再仅仅是对待外国人和外事活动的谨小慎微,而应该有将其视为“日常之事”、平等对待的平常心。因为无论是私人交往,还是国际合作,“平等”永远都是维持友谊小船的不二法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半月谈:失联女童调查不能停 不能让孩子死不瞑目 东莞故事之五十三 65年衣钵传承不懈 78岁老人责任肩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