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赛事超九成选手来自中国 媒体:功利心过重

日期:05-29
功利心竞赛选手

原标题:一项国际赛事超九成选手来自中国的启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下简称“美赛”)的成绩已揭晓一个多月,但围绕这场比赛的争议仍未平息。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参赛的2.5万余支队伍中,95%以上来自中国。

超过95%的参赛选手来自中国,说明什么?

从正面来看,也是好事。

竞赛,一直是学科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帮助学生检验学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了解社会等大有裨益。而“美赛”,在数学建模竞赛领域,声名赫赫。它要求参赛队伍在96个小时之内,任选一题构建数学模型、写运算程序,最终完成一篇英文论文。国际性比赛,名校学生同场竞技、全英文论文……“美赛”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含金量较高,吸引国内大量学生参与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7年,20年间,美国的参赛队伍增加不到一倍;中国的参赛队伍则增加了100倍以上。这背后有大学生规模的变化,有数学建模竞赛“影响力”的提升,当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他们更自信,视野更开阔,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在国际大赛上检验能力、一展风采,这一点值得点赞。

当然,在“95%以上”“增加100倍”等数据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美赛”之所以在中国爆红,除了兴趣等因素,加分政策成为重要推手。在“美赛”获奖,一些学校会提供奖金,学生会在评奖、评优中获得加分,一些地方甚至将其与落户加分相联系……应该说,学校对在课外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合情合理;一些学生出于给简历“镀金”等目的参赛,也无可厚非。但一些学校、学生的功利心态,还是暴露无遗。

比如,根据统计,通常50%以上的论文会被评定为“成功参赛”,30%左右为“荣誉提名”,10%~15%为“优异”。这些等级,经过国内院校的自我宣传,竟变成了国际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花式吹嘘,自我拔高,检索一下,不胜枚举。此外,一些参赛团队不遵守规则,甚至由老师直接指导,辅助作弊;在电商平台,围绕“美赛”竟催生出了一个产业链,有商家可提供“全程服务”,有的可代做各种数模竞赛……

一场竞赛,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些院校、学生精于计算的“能力”。在他们眼里,一场国际性的竞赛,可以变成抬高身价的砝码,甚至成为一笔可以洽谈的生意。如此竞赛,功利心过重,走捷径的成分偏多,值得警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校外竞赛,不仅是能力的较量,也是校风的比拼。如果个别院校失去定力,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之中,又岂能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

(夏振彬)

责任编辑:张义凌

26岁的她成中国首个写作学博士 一度担心毕不了业 小车错过高速出口三次变道被追尾 车上乘客1死2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