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苏连娇
教育部发文,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下简称《规定》)近日发布,其中第二十条引起不少人关注:4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东莞学校小卖部开设的情况如何?学校小卖部又该如何管理?记者带你一起去看看。
反响
小卖部“退学”引热议
该《规定》的出台意味着从下个月起,全国中小学生或陆续要和学校的小卖部说再见了。消息一出,立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小卖部“退学”后,确实有刚需的学生们该怎么办?根据《规定》,其中第二十条提到:2019年4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
记者在东莞日报教育学堂读者微信群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家长们各有不同的看法。有家长认为,为了孩子健康着想,校内就不该设置小卖部;有家长认为,确有刚需的,不应取缔;也有家长表示,校内外小卖部和超市都应该加强监管。
孩子在上小学的李女士表示这项规定很好,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应该把碳酸饮料也列入小卖部禁售商品,这些本来就不应该卖,家里禁止孩子吃的东西,到学校后孩子反而轻易吃到,这样特别不利于孩子健康。
市民黄先生认为,不在校内设置小卖部对于走读的孩子来说,可能没什么影响,对于全封闭住宿的孩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建议可以更加细致地管理,规范进校园售卖的食品,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并设定责任人。
现状
非寄宿类学校基本无小卖部
记者走访了市内几所中小学发现,我市非寄宿类学校基本没有校内小卖部,但部分寄宿学校依然设有小卖部,例如东城某民办学校小学部的小卖部设置在学生宿舍楼下。这些校内小卖部售卖的产品,大致分两类,一是文具类。校内小卖部从纸笔到各类学习辅助用具一应俱全,方便学生购买。二是食物类,包括面包、饼干、牛奶等。部分管理细致的学校还会给小卖部列明进货的具体种类,禁止售卖辣条、泡面、薯片、碳酸饮料等垃圾食品。
大岭山新风中学副校长黄兆洪介绍,考虑到管理、食品安全等问题,学校已经不再设置小卖部了,只是在食堂会有一个窗口卖一些饮料,只有在食堂用餐时间才开放。
松山湖实验中学蔡嘉莉老师说,“我们小卖部是刷卡消费,学生消费情况即时看得见,可监控、可追踪、可分析。小卖部卖的每一件东西都是经有关部门审核过,学校家长委员会也知情的”。
翰林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对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一直很重视,并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监控把关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学校仅向学生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禁止售卖任何零食。另外,学校早已建立了陪餐制度,每餐均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学生和家长反响良好。
建议
校内校外应“双管齐下”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市教育局在2012年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学校小卖部管理的通知》,规定“非寄宿制管理的学校,一律不得开设小卖部”,确实需要开设小卖部的,“经营场所必须符合有关建设、卫生等规定,并按规定领取卫生、营业等有关证照”。同时规定“小卖部销售商品只限于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普通的食品饮料”,严禁经营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或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商品”。
相较于校内的小卖部,家长们认为学校周边商铺更应加强监管。有学生家长表示,大多数垃圾食品来自校外,校外小卖部更应该加强监管。初二学生家长潘先生表示,孩子自己上下学,他发现孩子经常会和班上同学一起去学校周边的餐饮店买一些高热量、油炸食品吃。“有时候孩子会有从众心理,其他同学买了,她自己也会买,高热量、油炸食品不健康,但口味受小朋友欢迎,这让我很担心,校外流动商贩、学校周边商铺的管理更应该引起重视。”潘先生说道。
记者手记
学生食品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此次三部委共同发文,规定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问题,体现了政府、社会对于食品安全健康问题,尤其是学生食品健康问题的极大关注。在笔者看来,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确保《规定》的顺利实施。比如,明确、限制规定学校小卖部或超市可销售的食品种类,对违规行为要严厉处罚,每个学校明确设立小卖部食品安全责任人。学生食品问题更需要多部门联动,需要老师、家长共同加强对孩子的食品安全、健康意识的教育,一起行动,守护学生健康。
相关链接
校园小卖部引发网友集体怀旧
自“幼儿园、中小学不得设置小卖部”的消息一出,网友们开启集体怀旧模式。网友@你打草我惊蛇:记得以前,课间操时总会和同桌去小卖部买冰棍儿吃。网友@竹子:十分钟下课跑去小卖部用了四分钟,吃个小零食再回来上课。网友@Nebula-:体育课自由活动后就相聚小卖部。
东莞市民何先生回忆道:记得以前课上到最后几分钟,内心已经坐不住了,随时准备向楼下小卖部冲刺。最怕这时候老师来一句:“来,再耽误几分钟”。甚至有些同学的梦想是开一家小卖部自己当老板,想吃什么零食就吃什么零食,美滋滋。
(记者 肖郅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