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不能走传统医药产业的路数,一定要投资投智,走互联网+大数据支撑下的大健康产业新模式。”3月3日,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武汉“如何迎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期”等问题发表观点,详解当下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优势、问题和对策。
抓住契机:健康成为“刚需”
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拥有天然优势
“大健康产业是覆盖全人类、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凡是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的产业体系,都被纳入了大健康产业。毛宗福告诉记者,包括药品、药材、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在内的健康制造业,包括健康保险、健康咨询管理、智慧养老、美容护理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业都是大健康产业涉足的领域。大健康产业不仅关注疾病人群,同样关注有健康需求的人群。不仅关注治病本身,也关注身心保健。
“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涵盖产业基础、科教人才、区位交通、发展空间、生态禀赋等诸多优势项。”毛宗福表示,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已将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和智能制造产业列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打造“药谷”,重点建设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一流生物产业园区。武汉举办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既是对外宣誓武汉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决心,更是“引资引智”,让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大健康项目“落户”武汉。未来,武汉要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以研发创新能力为手段,建设大健康新兴产业集群、精准定位人群需求、自主研发创新产品,才能打开高端产品市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未来发展:以互联网+健康大数据
为手段整合全链条健康资源
从世界健康产业发展历程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健康产业就会进入迅速发展期。据权威测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将增长到8万亿元,2030年将突破16万亿元。近年来,“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政策,表明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信心与决心。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无疑迎来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毛宗福介绍,相比江浙沪、山东等地,武汉大健康产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高端市场竞争力。在传统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我市虽有良好基础,发展态势也不错,但目前没有叫得响、立得住的“大品牌”或行业领军企业。其次,武汉作为科教人才聚集地,研发能力潜力大,但有待开发,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主要障碍。
毛宗福强调,今后武汉发展新型大健康产业集群,不是高耗能、高污染,而是绿色产业,符合“长江大保护”。从当前来看,多元化、个体化、全周期性的“大”健康理念将成为发展主流。
毛宗福教授建议:
培育新兴健康产业集群实现弯道超越
“武汉如何突破规模不大、创新不足两大发展瓶颈?”毛宗福告诉记者,武汉基于人才、地域、医疗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等优势,可通过开采、获取人群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引导现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智能制造深度融合,转化、培育新兴健康产业集群,为“健康大武汉”插上翅膀,实现弯道超越。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实现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康复等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资源共享,推进医疗健康服务行为(电子处方、病例、健康档案等)数字化、电子化。其次,将互联互通单元拓展至健康产业等相关领域,包括药品企业、医保环保机构等,实现疾病健康相关因素数字化电子化,建成武汉大健康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使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将优质医疗资源从深宫大院中解放出来,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重构医疗卫生体系,打破处方垄断实现“医药分离”,有利于深化医改,建设健康大武汉。
我市医疗健康大数据质量高、数据信息量大,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可成立“武汉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将医疗健康大数据作为公共资源统一采集、存贮、管理;建立基于产学研融合的“武汉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由政府主导,引入企业、风投、创新团队和在校大学生,建成开放型大健康创新创业共享平台,在大健康产业相关领域深耕细作。
同时,培育一批由微小、中小和大型企业组成的新兴大健康产业集群。激活实际存在并沉睡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激发全市健康金融、健康投资、健康产业、健康消费的活力,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产品开发,对于传统药物、医疗器械研发而言,是颠覆性革命。未来20年,生命健康科技将引领我国科技创新,在新经济舞台成为新主角。
武汉要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既可转化为健康产业,又能发展健康服务业。因此,亟需市政府完善相关规制、技术标准及鼓励性政策措施,颁布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产业集群规划和健康服务提升计划,以便人才、资金、产业汇聚,持续快速发展。
记者苏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