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的本命年 | 阿来:大年初一曾把家人送出旅游 自己写作
编者按:
春节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人物微视频《我的本命年》,邀请6位生肖属猪的嘉宾,回顾过往,聊聊记忆中的春节和年味。
本期这位嘉宾,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五个本命年,他就是作家 阿来。
《我的本命年》
阿来:60岁 到了对世界无欲无求的年纪
阿来,当代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藏族。2000年,阿来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的藏族作家。
酝酿十年 完成地震题材小说《云中记》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不少人一窝蜂写地震,我当然也有冲动写。但是我每次有冲动开写的时候,我就会反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还是再放一放。”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那天,阿来突然被一个细节触动内心,想起在地震中失去的那么多生命,不禁热泪盈眶。阿来突然有强烈的冲动,他觉得,是时候写了。
于是,阿来把手头上正写得很顺的另外一部长篇小说放下,开写这部酝酿已久的关于汶川地震的小说——《云中记》。
“四川不光是我的家乡,重要的是,当时地震期间经历了很多事情,我也是志愿者,力所能及地参加了一些救援,所以,一直有这么一个心结。”
地震题材重大,要写好并不容易。阿来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出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尊重,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部作品将于今年推出,阿来很自信,“我相信,这部作品是能站得住脚的。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留的住的。”
自己的作品 自己最清楚
2000年,当时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为茅盾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这部以汉语描写康巴藏族社会历史变迁的作品,被读者称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而评委对它的赞许是,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
阿来曾在央视《朗读者》栏目中讲述过《尘埃落定》出版的曲折故事。
1994年,阿来写完《尘埃落定》,一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去一家说不行,去两家不行,一直去了十几家。编辑们的意见很一致:小说太高雅了,不少读者喜欢通俗,你可以改一改。阿来拒绝了:“这本书只有一种情况可以改,你们发现错别字就请你们改一下。我只写我想写的东西,出不了没关系,现在不出,总有一天会出的。”
直到小说完成4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几个编辑找到阿来,一个多月后,双方签了出版合同。“当时签合同我记得是两万册,后来我回成都不久又接个电话,对方说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某某某,我说什么事,是不是又反悔了?他说不是,说我个人太喜欢这本书了,看了个通宵,早上敲社长的门,说这本书两万册太少了,我们得印个十万八万的。”
阿来说,1998年到现在整整20年,这本书一版再版,已经销售了超过200万册,海外还有十几个版本。
“一个作品,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自己最清楚,不要那么多意见。当时别人就说提三条意见让我改,我说遵从你的意见改完,它就不是我的东西了,就是你们希望要的那个东西。”
阿来说,年轻人“狂妄”一点没什么不好,但是这个自信是基于先要“多走路”、“多看书”。
“故乡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阿来的少年时代,文化的落后、生活的贫困、环境的闭塞和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让阿来做梦都想离开故乡,但却又像宿命一样,想尽各种办法最终也无法逃离。
他决定要重新认识故乡,改变与故乡的这种关系,用徒步的方式丈量康巴大地,寻回失落在民间的集体记忆。也正因为行走,出于自然的情感抒发,他开始了写作,把诗写在烟盒子上带回来,写出了“任群山的波涛把我充满,任大地重新向我涌来”的壮阔诗句,最终也通过《尘埃落定》一书“与故乡达成了和解”。
阿来说:“故乡是我们抵达这个世界深处的一个途径,一个起点。我们出生的村庄是熟悉的故乡,但更大的关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和背后构成社会的那个人群,到底是什么,我们需要理性而深刻地理解故乡,并通过这片土地来认识世界。”
春节把家人送去旅游 自己继续写作
阿来觉得,如今社会变得更好了,但是个人在精神头方面,好像不像八九十年代那么足了。如果能回到过去,阿来想回到自己的第三个本命年,36岁。“那时敢想敢写,游刃有余。不像现在,自己已经来到老年门槛了。”
每逢春节,阿来都会坚持写作,不过并不是为了纪念什么,就当做是新年试笔。有意思的是,为了不让家人打扰自己写作,有一年,阿来给家人偷偷买了“机票”,请家人春节旅游过年,自己安心在家,从初一开始一直写。
阿来说,写作不需要坚持,与写作是彼此需要。如果不能从写作本身获得乐趣,光靠“坚持”是坚持不下去的。写作过程本身,让我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