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上海试验样本:72家企业进驻封闭测试区

日期:09-10
网联智能网联汽车

原标题:自动驾驶上海试验样本: 72家企业进驻封闭测试区

在智能网联方面,中国具有优势,这也被视为“换道超车”的方向。但从自动驾驶的角度而言,网联只不过是在车上增加了一套传感器及一路信息,但它们的冗余度和可靠度都有待完善。

作为汽车产业当前最前沿的发展方向,自动驾驶在多年的技术沉淀之后,终于迎来产业化爆发前夜。

位于嘉定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下称“上海嘉定示范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也代表着我国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前沿,2016年和2018年,它先后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封闭测试区和开放道路测试区,也凝聚了业内最庞大的自动驾驶产业集群。

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在推进自动驾驶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被模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超越:北京后来居上,在测试道路和测试里程上更胜一筹,位于南方的广州则更为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上路试运行直接开始了商业化探索。

相比较而言,上海的风格更加“务实”。在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也强调建立道路测试体系,以及在自动驾驶产业化之前,如何让企业“活下去”。

9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了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霖。上海国际汽车城是上海嘉定示范区的建设方,李霖也几乎全程参与了封闭测试区、开放道路测试区的设计、搭建,并为园区内的企业测试提供服务。

自动驾驶探路

《21世纪》:有多少汽车、科技企业在这里开展了自动驾驶测试?

李霖:截至今年7月,上汽、宝马、华为、滴滴等72家企业在封闭测试区进行了测试,天次为1100余天;开放道路测试方面,上汽、蔚来、宝马、图森、初速度、华为、仙途智能、上汽大众、上汽商用车等11家企业已经获得了相关牌照。

《21世纪》:最近滴滴、Auto X宣布将在嘉定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试运营?

李霖:很多企业,像安波福、宝马等都有这个计划,但还是要按照规定程序走,先拿测试牌照开展测试,在一定里程内没有出现事故、违章,运行情况良好,可以考虑颁发载人测试的示范运营牌照,再进行载人试点。

《21世纪》:拿到载人测试示范运营牌照,需要达到什么要求?

李霖: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上海市内,嘉定和临港用的是同一套标准。9月份上海即将出台新的管理办法,也会在这方面进一步明确。

另外,目前长三角在推动一体化测试认证体系,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将采取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标准。

《21世纪》:相较于国外的单车智能,有人认为中国的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能助力自动驾驶的更快落地。

李霖:对于整个交通体系而言,网联能够改变生态。过去讲智慧交通,车的控制频率最高在五分钟,而车一旦连了网,交通状态就可以实时了解。

在智能网联方面,中国具有优势,这也被视为“换道超车”的方向。但从自动驾驶的角度而言,网联只不过是在车上增加了一套传感器及一路信息,但它们的冗余度和可靠度都有待完善。

《21世纪》:测试区内铺设了大量的V2X设备,国内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时候,也会对开放道路有类似的需求。这些智慧化基础设施将来如何运营?

李霖:智慧化基础设施涉及公共安全问题,必然是政府引导和监管。从目前推行情况看,企业参与投资建设也很积极,有望逐步形成一套成熟模式。

今年上海车展前夕,上汽、移动、华为、上海汽车城四方宣布合作,这是为上汽全球第一款量产5G车型作支撑,同时也是在探索一种组织机制,把智慧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摸清楚。

此外,汽车城还引入了一家名叫启迪云控的新创企业,也在做智慧基础设施的商业探索。

示范区的意义就是探索。商业模式很多时候是鸡和蛋的问题,在发展初期,只能先把一部分场景建起来,然后再看由谁买单。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21世纪》:上海嘉定示范区在参与建立哪些行业标准?

李霖:第一是通信,即5G。我们参与了5GAA(5G汽车联盟)的全球测试基地建设,以上海测试体系服务LTE-V2X、5G-V2X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第二是参与自动驾驶场景库的国际标准建设,这是中国首次牵头汽车领域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

《21世纪》:上海嘉定示范区有哪些测试场景?

李霖:我们做智能网联试点示范的思路是,把实际交通中遇到的各种场景在封闭区还原。目前高速公路还没有允许开放测试,所以以城区和郊区的场景为主。

自动驾驶在上海要上路测试,目前是要求17个大类、62个小类,实际每家企业测试都超过1000个场景。这个月管理办法修订后,会有25个大类、100个小类。还有针对企业研发的,目前有42个大类,230个左右的小类。

每个小类下还要进行延伸。大类可以框定,但细分项是无穷无尽的。

大类是用自然化语言描述的功能场景,比如说前方车辆突然制动;小类则是每个参数划定一定区间的,即逻辑场景,比如在前方车辆突然制动下,车速范围是每小时50-70公里。

小类场景仍然是很多因素组成的,比如在时速速50-70公里下,有每小时50、60、70公里,这种组合会形成维度爆炸,所以在实际测试中,只能按照不同的程度抽样。

《21世纪》:这些场景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李霖:在封闭测试区建立之初,国内自动驾驶产业尚未发展,路的数字化改造上我们参考了国际上的经验,但在场景设置上做了很多本地化适配,美国更多是车车交互,中国则有许多涉及行人、非机动车的复杂场景。

2017年开始,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采数据,车上、路侧摄像头中,甚至还跟公安合作,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场景。90%的场景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我们通过数据采集希望覆盖另外10%甚至1%的场景。

迈向商业化

《21世纪》:要推动自动驾驶汽车的落地,上海嘉定示范区还需要进行哪些布局和建设?

李霖:一是智慧道路的建设,需扩大规模,让测试环境更大、更好;二是推动行业从研发测试向商业化过渡。

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还有很多年才能实现,连Waymo的时间线都是2060年。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我们主要分成两个方向去突破:全部区域的部分自动驾驶,比如现在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应用,以及部分区域的全部自动驾驶,比如无人驾驶出租车等。

所以上海也一直很重视环卫、集卡这些细分领域,在大规模商业化来临之前,行业要发展下去,就需要在每个阶段“沿途下蛋”。

《21世纪》:现在全国多个地区都建设了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上海作为首家,有哪些经验可以传达给其他地区?

李霖:首先是一定要贴近产业。客观而言,上海土地资源太稀缺了,土地条件相对较差,但为什么来上海测试的车这么多?是因为产业集聚在这里,企业的需求能够快速响应。

其次是搭建好企业和政府的桥梁。两者之间一定有信息不对称,如何让产业更好发展、同时让政府更放心?要把企业的诉求很好地转达给政府,也要把政府的考虑转达给企业。

在这一点上,嘉定有50多年的汽车产业基础,具有很大优势,嘉定的领导懂车,也懂产业,因此能够率先搭建出贴近产业的平台。

《21世纪》:要发展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霖:攻关核心零部件缺失,强化多部门协同,对标国际、加强交流,以及对创新多一些包容。

为什么有些后发城市那么活跃?因为真正做到了“法无禁止即可行”。实际上很多新技术、新业态出来,政府的管理规定是跟不上的,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空间。

国内的技术研发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刚刚结束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在嘉定即将召开的2019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我们都希望通过与国际同行更深入的交流,促进国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另外,科普也很重要。自动驾驶听着很高端,但它的受众最终一定是消费者,而不是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

公众对一些新兴技术目前尚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比如有人会很担心5G的辐射太大。实际上,5G是高频,但辐射范围有限,是以微基站的形式铺开的,这类似于在屋里烤火,以前的4G基站相当于一个大火炉,而5G基站相当于一个个的小火炉,其实辐射是降低的。

百度推“AI+养老” “爱老驿站”落地北京大栅栏街道 莫让“四舍五入”消弭ETC优惠政策善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