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裁员的明和暗

日期:05-07
互联网企业裁员

本报记者李甜北京报道

“流量时代过去了,在下一波新技术出来之前,行业可能不会再有太多创新。大厂的业务都有各自的优势,没做起来的业务也都有其他企业已经做好了,这种情况下很多边缘的或者尝试性的业务会砍掉,出现人员冗余。”一位在线招聘行业人士近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互联网企业的裁员从2021年下半年便已规模性出现,并延续至2022年上半年。原本热闹的春招,被不断传出的互联网公司裁员消息铺上一层冷色。互联网行业的人才流入流出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轮裁员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吗?

缩编与更新

在互联网行业内,裁员常被称为“优化”。互联网从业者徐钊(化名)对本报记者描述:“从互联网角度来看,比如有些创新业务,如果还是重资产投入的业务且做不出数据和成绩,很容易被优化掉。”

记者从专门面向互联网行业提供招聘服务的拉勾招聘获悉,2021年年底,互联网行业人员“优化”趋势明显。

自2021年12月,平台上处于离职状态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至今年3月时,超276万用户处在待业状态,相比于去年同期增长了2.1%。这些人主要来自北京(15.1%)、深圳(10.6%)、广州(10.1%)、上海(9.6%)、成都(8.3%),并重点分布在消费生活、游戏、人工智能这三个行业。

2021年12月29日,智联招聘围绕当年互联网被裁员者做的一项调研,则展露出互联网企业在裁员上的一些特点。

比如,不同于传统行业给外界留下的“企业规模越大、岗位饭碗越硬”的印象,互联网企业的规模与裁员比例几乎呈正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采取裁员举措。

被裁员工集中在司龄较短的群体。有被裁员经历的受访者中,28.6%表示在该企业工作不足1年,36.2%受访者工作1~2年,23.2%受访者工作3~5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裁员的补偿政策有关。按照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业对离职员工应给予的补偿为: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N+1”)。此外,这种现象也与企业为保证公司稳定性,一般优先顾及“元老”级员工的感受有关。不过,在智联招聘的统计中,拿到补偿的被裁者其实是少数,仅有33%的被裁受访者表示收到“N+1”补偿。25%受访者表示被裁前,企业甚至没有与他们沟通。

记者从BOSS直聘方面获悉,今年春季,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规模仍然保持增长,只是同比13%的增速,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点,求职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增加。

记者了解到,在政策调控的影响下,2022年春季,教育培训行业和房地产行业都出现了招聘规模的收缩。除原先工作所处行业外,求职者的首选行业均为互联网,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互联网行业的求职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拉勾招聘上的简历热门投递领域为游戏、软件服务及消费生活,这与发布职位量排名前三的领域吻合,同时与人员被大量优化的领域基本吻合。

“这其实正传达出一个信号,各行业在缩编的同时,也在积极换血。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的互联网行业人才战略,正在加速落地。”拉勾招聘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行业可能出现新的趋势: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标准界定提高,更谨慎地投入人力成本,“降本增效”成为一些企业保障发展的新策略。

传导链路

根据智联招聘在2021年年底的局部统计,互联网企业提供给被裁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困难”,占比43.4%。其次是“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人员优化”,占比37%。不过,被裁员者私下却不这么看。61.3%的受访者认为公司大规模裁员,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

徐钊对记者谈及,从企业立场来看,裁员话题一般被避讳,因为稍微说多,便容易为外界留下猜想空间。他表示,裁员一般存在“明”和“暗”两个原因。“明,是业务调整,合理人员优化策略;暗,是为了找利润空间。”

徐钊认为,现在行业面临着普遍性局面:“钱不容易赚的时候,企业收缩规模,降低人力成本,这是大方向”。尤其上市公司在业务收缩情况下,难以从增长源头来下手时,选择节流“提升人效比”,也能够优化报表。执行逻辑是:“具体到裁撤哪个业务和部门肯定是不赚钱还花费高的”。

实际上,在2019年,互联网行业已经感受到流量“寒意”。据聚焦移动App数据及移动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研究机构QuestMobile于2019年7月23日发布的《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 2019半年大报告》,从2018年1月到 2019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月活跃用户(MAU)规模的同比增长率从6.2%跌至2.8%,并且从2019年2月开始,MAU规模不再继续增长。在2019年Q2,月活跃用户规模净降193万。此外,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同比增速也有所放缓,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从22.6%降至6%,人均单日使用时长358.2分钟。

记者注意到,远山研究所撰文提出:虽然每家公司的业务不尽相同,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审视,支撑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主要源于两个预期:总用户规模与单个用户贡献的价值增长。但用户规模已增长疲软多时,同时,在互联网行业,无论内容、电商还是本地生活等领域的主流企业,客单价上不去已经是多年的痛。与此同时,监管政策也限制了流量的激活方式。一些企业想办法用提高会员费、提升广告容量等方式去开源,同时,在节流上,采用裁员这种直接的方式。

智联招聘方面称,网络游戏领域人员流动则受到此前游戏版号暂停发放等政策影响。

互联网行业研究者马继华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是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第一,大型互联网公司所享受的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用户增长接近天花板,陆续处在减速换挡的时期,改变业务布局,裁员是转型需要。第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开源节流和内部挖潜,裁员有助于节约成本,长远发展。第三,在监管思路改变后,国内推进反垄断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互联网公司的草莽增长时代结束,依靠融资烧钱模式发展的公司不得不开始收缩业务,会造成相当规模的裁员。

“优化”背后

徐钊认为,本轮裁员现象的意义有待观察。他表示,互联网企业基本是轻资产业务,很大一部分成本投入就是在人力上。当企业要调头,需要砍掉某个业务时,实际上,人力的压缩与调整也是自然之举,但会格外引外界注目。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公司选择裁员方式而非降薪方式,意味着在业务扩张,尤其是多元化方面,互联网公司正在收缩。

智联招聘方面认为,互联网行业进入调整期,行业增速放缓,人才需求增长将趋于谨慎。拉勾招聘创始人、CEO许单单表示,行业人才战略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相应地,企业对优质人才的投入也会增加。“可以说,互联网就业市场从增量红利模式转入存量博弈时代。”

记者注意到,亦有市场观点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解析这种现象。1972年,哈佛大学格林纳教授(Larry E。 Greiner)提出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成长发展大致分为创业、聚合、规范、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等各有其特点,每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管理难题,导致组织发生危机。而相关市场观点认为,国内大部分大型互联网企业还不到而立之年,其实还处于组织的规范化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危机是组织过于庞大,盈利能力差的部门增多,中层管理者逐渐官僚化,与80年代中期的苹果公司遇到的情况相像,于是进行末位淘汰,优化部门结构便是这些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必要措施。

马继华认为,2022年的互联网裁员风波,可能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从规模扩张期转变为稳定成长期,互联网公司开始从拼资本拼流量转变为拼运营拼管理,这也符合5G带来的数字经济特点。

“总之,在经济和社会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也要精细化管理过日子了。”马继华评价称。

一季度中国游戏市场收入近800亿元 海外市场成“红海” 北京发布“健康宝”弹窗5类情况解除办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