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文/老刀
8月3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
2021年4月1至6月30日,阿里巴巴营收2057.4亿元,市场预期2093.8亿元,上年同期1537.51亿元,同比增长33.8%。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434.4亿元,同比增长10%,不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投资收益。
用户增长方面,截止2021年6月底,阿里巴巴生态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了11.8亿,较上一季度增加4500万,其中有9.12亿消费者来自中国市场,其余的2.65亿则来自于海外市场,包括Lazada,AliExpress,Trendyol和Daraz平台。
本季度,阿里非公认会计准则下自由营业现金流为人民币206.83亿元(32.03亿美元),较2020财年同期减少43%,主要是由于91.14亿元用于缴纳部分反垄断罚款,以及对关键策略领域及增长业务的投入导致盈利下降。
从财报来看,如果去掉将近100亿的天价罚款之外,阿里营收增长、利润增长,月活用户增长,呈现良好稳健的势头。
截止8月6日截稿前,阿里巴巴股价波动,报192港币,财报发布后一直低迷。阿里总市值4.18万亿港元,略低于腾讯4.31万亿港元。
从笔者的角度来看,阿里的股价可能被低估,阿里未来的增长空间并不小于腾讯,但目前股价和市值都低于腾讯。从政策空间来看,阿里头上依然悬着反垄断的大棒,无法野蛮生长了,这是阿里被部分看空的唯一因素,加上其关联的蚂蚁金服的价值大大折损,所以投资者对阿里未来的增长依然保持谨慎的态度。
01如何解读阿里的财报?
张勇在致股东信中表示:
“伴随着一个良好的季度业绩,我们开始了新的财年。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成长为一家横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依靠多个引擎驱动长期增长的公司。”
对阿里这一季财报的解读,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关键信息:
第一,阿里这样的巨型平台,越来越积极遵守国家法规。或者可以理解,在政策范围内阿里越来越守规矩、低调、谨慎。对反垄断的畏惧让阿里进一步关注分散投资和健康生态。
在2021财年结束时,阿里巴巴集团曾宣布,“计划将2022财年所有增量利润及额外资本用于支持平台商家,以及投资于新业务和关键战略领域。”阿里如何支持平台上的商家,这值得拭目以待!
无论阿里还是美团,在当下这样的市场地位和体量之下,它们会更加在意市场的舆论,如果一旦出现有商家通过媒体声称平台抽佣高、服务费高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言论,蝴蝶效应引发的灾难是可怕的。(阿里和美团本身已经处于一个绝对的平台型垄断地位)
第二、阿里在社区团购和下沉市场依然在进行积极的资源投入。
阿里的财报中提到:本季度战略投资亏损139亿元,主要用于对社区团购、淘宝特价版、本地生活服务和Lazada(东南亚电商平台)等业务的战略投入,以及对咸鱼和淘宝直播等中国零售市场中增长业务的投入和支持商家的举措。
也就是说,阿里依然并没有放弃“惦记着老百姓的几颗白菜”。而淘宝特价版这几年在阿里内部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可见阿里在双线作战:一方面跟美团抢社区团购,一方面跟拼多多打电商下沉市场。
第三、阿里越来越不仅仅只是一家电商公司。张勇关于阿里巴巴定位的表述是:我们已经成长为一家横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依靠多个引擎驱动长期增长的公司。
消费互联网,自然是包括淘宝、天猫、淘特、闲鱼和饿了么等等,甚至还有相关联的支付宝。而产业互联网则是包括阿里云、菜鸟网络,甚至还有达摩院。
对财报的解读当中,阿里特别强调,阿里云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盈利,菜鸟网络实现50%的稳健收入增长,菜鸟裹裹订单量同比增长63%。而达摩院一直在坚持投入:达摩院针对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基础技术进行面向未来的长期投入,目前已将大量成果应用于医疗、教育、农业等产业领域。
02 500强榜单中,阿里为何排在京东之后?
8月2日,财富APP全球同步发布了最新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
今年上榜的全球互联网相关公司共有7家,分别是美国亚马逊、Alphabet公司(谷歌母公司)、Facebook,以及来自中国的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和小米集团。
京东集团以1081亿美元的营收排在全球第59位,力压阿里巴巴集团的1059亿美元营收,同时将其大股东腾讯控股也远远甩在身后,腾讯控股总收入699亿美元。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列63、126位。
从世界500强的排名来看,京东和阿里如何做比较?
由于京东是自营电商,所以在京东商城每卖出一件商品,都算是京东的营业收入。而阿里的营业收入大头主要来自零售市场从商家收取的服务费与广告费,虽然现在也有自营业务,但和京东并不在同一个维度。
如果京东跟阿里比较利润率,则京东就显得不堪一击了。
京东2020年净利润不到76亿美元,而阿里巴巴2021财年净利润高达222亿美元,大约是京东3倍左右。因为,阿里巴巴毛利率41.28%,腾讯毛利率更高,达到45.95%,而京东的毛利率只有14.63%。
另外,京东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零售和物流。而阿里如前所述,早已多元化,阿里巴巴2021财年中,核心电商业务收入为889亿美元,此外,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收入91.5亿美元,数字媒体娱乐收入47.5亿美元,菜鸟物流收入为56.7亿美元,创新业务收入7.5亿美元。
03阿里与腾讯是否有可能互相开放?
相较于阿里,腾讯在更加集中在社交流量变现上,利润比较依赖游戏。阿里的电商有可能会被反垄断监管,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电商平台已经少不了,也死不了。而在产业互联网板块,云计算、物流,包括达摩院所代表的未来科学,都让阿里更具想象空间。
不仅仅腾讯,包括京东、美团等等一众互联网企业,由于缺乏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和可以感知的持续投入而显得可发展空间单薄。
7月14日,有媒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正在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阿里的初步举措可能包括将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的一些服务。
虽然这个传闻目前并无实质进展,但对阿里来说,这可能并非是一个坏事。
关键是,阿里有完善的商品供应链生态,就算开放给微信支付损失一些支付佣金,但可以获得微信一大块社交流量,将大大提高阿里商业生态的变现能力,而阿里目前商业版图里最缺的就是社交。
反过来说,腾讯也明白阿里的痛处,所以腾讯估计是不会同意这种交换的,最多是给淘宝在微信的小程序里提供微信支付,但要对小程序里的成交额收入一些佣金。
8月3日晚间,张勇表示:“我们注意到,最近工信部启动了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重点整治问题包括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我们觉得非常必要。我们将按照政府要求,与其他平台一起面向未来,相向而行。”
这场博弈肯定还会继续。
04马云退出了吗
这次的财报当中,马云消失在主要股东名单上。有人认为,马云已经彻底退出了阿里巴巴。
对此,阿里方面回应称,马云现在已经不是公司董事,也没有管理任何行政事务,所以年报不用披露他的持股。早在去年9月份,马云就辞去了阿里巴巴提名委员会主席、委员和董事的职务,正式全面退出阿里巴巴的高管层。
公开的信息显示,2020年7月2日,马云持股比例从年初的6.1%下降到4.8%,减持了1.3%,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约为400亿元。
此次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所有董事和高层共持股2.3%,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持股1.4%,合计3.7%,没有看到马云的名字。
马云或许并没有抛光手中阿里巴巴的股票,只是他持有的股数已经低于披露要求而已,因为马云现在既不是集团高管或董事,也不是集团决策者,持股总数在去年就已经低于5%,所以年报并不需要披露他的具体持股情况。
马云可能已经不再是阿里最大的个人股东,同时也退出了董事会和各个管理层。但并不意味着马云已经失去了对阿里巴巴的控制。
对一般公司来说,股东会和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对阿里来说,并不是持股比例越高,话语权越大,而且公司董事会也不是最高权力机构。
阿里的合伙人,才是真正控制公司的幕后大佬。这次年报披露的内容里,阿里巴巴2021财政年度的合伙人名单中,马云依然在列。
目前,阿里巴巴有38位合伙人,其中有6人是合伙人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是马云、蔡崇信、张勇、井贤栋、彭蕾、王坚,也正是这六人可以选举其他合伙人。马云和蔡崇信是阿里巴巴合伙委员会的长期成员,终身制!
为了控制公司董事会,阿里合伙人进行了精确的设计:
第一,合伙人委员会负责管理合伙人的选举,审核并决定被提名的候选人能否作为正式候选人参选新增合伙人。
第二,阿里巴巴集团每年会向包括公司合伙人在内的公司管理层发放奖金,该奖金属于税前列支,不属于股东分红。
第三,最关键的,董事会提名权:
(1)董事会的简单多数成员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与股份比例无关)。
(2)经提名后的董事候选人,由股东大会过半数通过。
(3)如果阿里合伙人提名的董事未获得股东大会选举通过,或者该被提名人离开董事会,阿里巴巴有权另外任命一人为临时董事,直至下一届股东大会召开。
软银在持股达到15%以上的情况下,拥有一席董事提名权。其他董事则由董事提名委员会提名。
第四,为了防止修改阿里的这套合伙人机制,阿里的公司章程还规定,如果要修改章程中合伙人关于董事会的提名权和相关条款,必须要在股东大会上得到持股比例表决权95%以上的出席股东的同意。
不算阿里巴巴管理团队,甚至不算合伙人持股,就算只有马云和蔡崇信的持有股份都长期在5%以上,股东会意图拿到95%以上的表决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种公司控制模式恐怕只有等马云和蔡彻底退出阿里股份后才有可能会改变。
05阿里的正反两面
阿里显然是一家伟大的企业。其伟大之处,在于超强的“前瞻性”,对未来的提前布局和不懈投资,正如张勇所说的,从消费互联网过度到产业互联网,这让阿里早已超越了电商的定位,成为互联网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以及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公司。
但如果一个企业能控制各行各业,也不是政府和民众希望看到的。
很多事情,过了一个度,就容易从正面转向负面。
许小年在《商业本质和互联网》一书中,数次用“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互联网巨头的负面作用。阿里在部分兼并收购的征途上,疯狂扫货,有点霸道,这是阿里遭一部分产业从业者讨厌的主要原因。
但另外一方面也许这是买阿里股票的散户和投资人喜欢看到的---尽可能的增长并控制。但随着反垄断的政策,野蛮生长的环境不复存在,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阿里股票并没有以前那么吃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