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转型消费金融?P2P告别疯狂时代
■本报记者胡金华上海报道
当陆金所都开始放弃P2P增量市场,寻求转型消费金融业务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中国曾经热闹非凡的P2P产业开始走向落幕的边缘?
7月18日,有媒体报道称,有三位消息人士对其透露中国最大的在线财富平台陆金所计划退出其核心业务P2P,主要是由于监管方面的障碍。并且监管层有意打击企业以遏制更广泛的金融风险,不过并不确信陆金所何时关闭P2P业务,而陆金所已经开始申请消费金融许可,这使得陆金所的上市之路变得顺畅。
对此,当天晚上,陆金所对外回应称,陆金服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要求,现有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陆金所没有正面回应是否彻底退出P2P,也没有明确表示进军消费金融。不过在行业内,新业务不被允许开展是确认的,整个P2P行业都开始走下坡路。至于互金机构的出路在何方,各家只有自己摸索了。”7月19日,江苏一家互金平台苏州地区负责人刘军(化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P2P行业信号
陆金所退出P2P的传闻,这不是第一次。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就在两年前的2017年2月,也有媒体报道称陆金所退出P2P,虽然当时陆金所方面对外称线上贷款依然是其一块重要业务,但近年来其已向更大的在线理财平台转型。
而这一次,传闻是真的吗?
“不做新业务就是在退出。事实上不仅仅是陆金所一家,整个P2P行业都不允许做新业务,在我们眼里有些还不错的标的资产也统统被砍掉,为符合监管要求这也是没有办法。”刘军告诉记者。
在刘军看来,因为陆金所的体量太大了,所以市场上一有风声外界就非常关注,而在行业内,被限制业务压缩规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好多平台从今年开始就在不停地为了应对监管检查而不断压缩,团队也没有时间精力去做新业务。这对P2P行业算是一个信号,或许意味着,从散户投资者收集资金并将资金贷给小企业和个人的模式将终结。
记者了解到,就在7月初,国家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了网贷专项整治时间表:三季度整治工作将继续严格落实降机构数量、降行业规模、降涉及人数的“三降”要求。利用合规检查、多方监测系统分析核验等手段对机构进行穿透式核查,加大良性退出力度;四季度将逐一对在线运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
“根本没提备案、试点等字眼,所以行业都做了最坏的准备。对于陆金所这样有实力、业务规模庞大的机构,申请消费金融牌照是首选;网贷规模大、自有资金充裕、手头有现成的小贷牌照的,可能就走小贷这条路;还有一些会向助贷方向发展,即互金公司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提供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放款,互金公司收渠道费。”7月19日,上海一家互金公司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
进军消费金融为上市铺路
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注册资本金为8.37亿元的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内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旗下成员,陆金所自身的定位是“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
虽然在18日的对外声明中,陆金所表示存量业务不受影响,为符合行业“三降”政策不做新业务,但是P2P业务一直是陆金所的核心业务,岂是说砍就砍、说停就停的。在业内人士看来,只能慢慢消化存量,实现逐步转型。
事实上,陆金所的转型不是第一次,所以当外界透露陆金所开始申请消费金融牌照,业界也并不意外,而且进军消费金融领域还可能使陆金所的上市道路变得顺畅。
而对于陆金所的上市,已经喊了五年了。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截至目前,陆金所共完成三轮融资。A轮融资为2015年3月,融资额4.85亿美元,投后估值100亿美元,投资方包括BlackPine Private Equity Partners、中金公司、鼎晖投资等;B轮融资为2016年1月,融资额12.16亿美元,投后估值18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
另在平安集团2018年年报中也显示,陆金所控股完成C轮融资,引入了多家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投后估值达394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末,陆金所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035万,较年初增长19.3%,其中活跃投资用户1117万人(活跃投资用户指过去12个月有过投资或账户余额大于零的用户)。
根据中国平安一季报披露,2019年第一季度陆金所控股收入与利润持续稳健增长。截至2019年3月末,在财富管理领域,资产管理规模较年初增长2.0%至3767.07亿元;在个人借款领域,信贷质量保持稳定,管理贷款余额较年初稳健增长7.5%至4031.2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前几年外界对于陆金所上市的关注,今年以来无论是陆金所还是平安集团,都没有提及其上市时间表。
“从2013年开始,国内P2P平台如野草一般生长,到去年行业爆雷事件频频发生,再到今年监管层对于行业的清理整顿,这像是一个轮回。但是可以看到的是,疯狂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未来行业走向何方,仍然并不清晰。”刘军受访时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