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们走访了这几类健身房,揭秘背后的生意经
《财经》
记得有一回采访一位身处困境的创业者,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回答,健身,一方面可以减压,另一方面强壮的身体是他支撑下去的最大本钱。其实无论是对于创业者、企业家,还是普通上班族来说,健身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
从社区健身服务中心、传统连锁健身房、健身私教工作室到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健身房,形式越来越纷繁复杂,消费者的选择范围也更加广泛。
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健身行业似乎正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但另一方面,伴随着老牌健身品牌——浩沙健身在全国多地相继关店,健身房的生存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盈利难题似乎依然待解。
健身小白,如何选择不会跑路且适合自己的健身房?有闲钱想投资健身产业的有产一族,如何擦亮双眼避免陷阱?以北京地区为例,《财经》新媒体通过实地走访和采访,试图从商业模式、开店成本、现金流、资本介入等多个角度尽力还原健身房行业的生存现状。
探店:价位品质差异大针对不同人群
目前北京市面上的健身房大致分为四种:一种是传统连锁型健身房,在不同区域布局数家分店,通常面积较大;第二种是健身工作室,一般实行单店模式,业务更加灵活,但通常面积不大;第三种是与社区合作建立的健身、游泳中心,价格便宜但环境较差;最后一种就是新兴的“互联网+”健身房,主打“颠覆年卡、没有会籍顾问”的新型商业模式。
在每种类型中,《财经》新媒体各选取了1家店面,进行了实地走访:
某社区健身中心:“不会跑路”
工作日上午十点半,《财经》新媒体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城区的某社区健身中心,店面大约500平米,位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地下一层,整体装修风格极为简单。
健身中心的器材不多且略显老旧,有15台跑步机和少量力量训练器材,基本能够满足日常训练需要,有操课教室,但没有泳池。健身中心还雇有三名私人教练。
图:徐徜徉摄
十点半到十一点期间,健身中心内有四名会员在健身,其中一人在上私教课。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这里的会员多是周边居民,且以中、老年人为主。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中心的年卡价格为1800元/年、2600元/两年;一对一私教课价格300元/节,一对二私教课价格400元/节、200元/人。和周边其他健身房相比,社区健身中心的年卡报价仅为它们的一半,但私教课价格却和其他健身房相当。
《财经》新媒体发现,该社区健身中心的一大特色是营业时间长(早9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超越了周边所有店面。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便宜和‘不会跑路’,因为是社区开办的,所有器材都是国有固定资产。”
结论:社区健身中心价格便宜、便民性强,但器材较为单一、老旧,总体而言福利性优于商业性。
某连锁健身房:迅速扩张+占领细分市场
工作日上午十一点半,《财经》新媒体来到了位于朝阳区东大桥地铁站附近的某家连锁健身房,该店面积为5500平米,位于某高档写字楼的地下一层,整体装修风格较为豪华,工作人员称“所有台面都是大理石材质,仅装修就花了一千万”。
健身房内一应俱全,设有训练区、泳池、操课教室等,包含50台跑步机和多台训练器材,还雇有30名私人教练,配套设施也非常齐全,大厅有专门贩卖减脂餐的专区,还设有美容中心。
图:徐徜徉摄
训练区分为VIP区和普通会员区。据工作人员透露,VIP区的优势是:训练器材更为先进(由国外进口)、训练区人少且备有沙发和饮用水。因为这些差异,普通会员和VIP会员的年卡价格就差出了几乎一倍:普通会员2900元/年,VIP会员5000元/年;私教课则分为300元/节、400元/节、500元/节三档。
十一点半到十二点期间,VIP区有两位女士在训练,外面的普通会员区大概有不到十位会员。据《财经》新媒体记者观察,会员中既有周边社区居民,也有趁午休过来的白领。
探店过程中,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该健身品牌已在北京及天津地区开设有68家门店,本月计划再开两家新店。今年,他们的目标是门店数破百,“未来要做到每隔3公里就有一家我们的健身房”。
结论:连锁健身品牌在积极寻求扩张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布局细分市场。开设VIP、普通两个训练区,以及将私教课分为三档,目标就是留住更多消费能力不同的客户。但连锁健身房通常规模较大、店面和员工多,综合分析其运维成本和开店所需的现金流应该是四种类型中最大的。
某健身工作室:严重依赖私教课的“小而贵”
工作日上午十二点半,《财经》新媒体记者来到了位于朝阳区朝阳门地铁站附近的某家健身工作室,该店面积只有220平米,位于一栋写字楼的三层,周边都是居民区。
健身房装修风格十分“小清新”,一进去就有一种咖啡厅的感觉。健身房内没有泳池和操课教室,仅有一间私教训练室、一间力量训练室和一间单车训练室,放置极少量器材,甚至没有跑步机。因为地方小,厕所和更衣室都仅有一间,为男女共用。
图:徐徜徉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工作室共7名私人教练,不售年卡只卖课。经询问,私教课价格达到380元/节,几乎比周围所有健身房都高。
据《财经》新媒体查询,该工作室在北京地区共开设19家分店,绝大部分都位于居民楼内或小区周围。探店过程中,工作人员称该品牌的定位是“私教工作室”,“不主张会员进行过多的跑步机等器械锻炼,希望每个健身者都能在私人教练的带领下拥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作室不售卖年卡,但有次卡和各类课时卡可供消费者选择。在某团购网站上,记者看到该工作室推出了包括2节、3节套课在内的四种课时卡。
某“互联网+”健身房:流程智能高效,服务有待改进
工作日上午十一点半,《财经》新媒体记者来到了位于朝阳区的某家连锁“互联网+”健身房,从进门开始就感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不同。
记者推门时发现,该健身房大门紧锁,门内空无一人。门口的提示上写着:“输入六位数字密码即可解锁开门”。仔细寻找后记者发现,透明的玻璃橱窗内放置着一个巨大的二维码,即“接待员”。扫码后进入到课程预约界面,需在线支付69-89元不等的课程费,即可收到“进门密码”,入内参加训练。
图:徐徜徉摄
健身房虽分两层但面积不大,目测不超过500平;但位置十分醒目,坐落于热门商圈的一楼临街底商;健身房的装修风格较为时尚,训练室布置得十分温馨。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的半小时内,共有6名用户扫码进入健身房,随后教练(当天健身房内唯一的工作人员)出现,课程于12点准时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扫码为课程付费外,没有其他能够进入健身房的方式。记者拨打该店铺的客服电话,被告知:“没有针对新用户的免费体验课,但可领取一张10元代金券。”
图:徐徜徉摄
此外,该健身房提供更衣室、储物柜,但不设淋浴和洗手间。在约课细则中记者还发现,“课程开始前6小时后取消预约,不支持退款”。
据《财经》新媒体了解,该“互联网+”健身品牌主打课程贩卖,开设了从搏击、瑜伽到杠铃操、力量训练等多种课程。市面也有其他品牌主打无课程的24小时器械训练,还有“互联网+”健身品牌主打特色项目训练、健身社交。
结论:“互联网+”健身房彻底抛弃了“年卡+会籍顾问”这一商业模式,且实现了店内无人办公。它将传统健身房的一对一私教课拆解为一对多的“大”课,课程灵活、手续简便,还减少了用户支出,因此赢得了部分年轻用户的喜爱。“互联网+”健身房轻装上阵、压缩了成本,但在服务质量和店面的配套设施上,却落后传统健身房一头。
综合体验下来,社区健身中心最为“佛系”;传统健身房服务最好、配套最全、价格最贵,占领更多市场的欲望更强烈,但对现金流的需求也最高;健身工作室想走“小而美”和培养忠诚用户的路线,但并未完全脱离传统健身房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健身房虽然颠覆了“年卡+会籍顾问”模式,实现了健身线上化、智能化,但却在提升服务质量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与此同时,随着健身市场规模渐开、新兴业态持续涌入,传统健身房、健身工作室和“互联网+”健身房之间的融合也慢慢加深,很多传统健身房开始学习拥抱互联网,引入特色课程、线上约课系统,甚至建立“健身社区”,增强健身房的社交属性;很多健身工作室也开始走向规模化运营,开放年卡模式。
繁华背后,这些健身房的经营和现金流状况又到底如何呢?
商业模式:“预付费”之争
以预付费为主的传统健身房,更加看重现金流。
《2018-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18-2019年全国健身房月均收入33.13万元。这其中,有近90%的收入来自于私教和会员期限卡,而这两种收入通常都是建立在预付卡形式上的。
“预售做得好的健身房甚至两个月就能够回本。”北京南部地区某连锁健身房老板姜军对《财经》新媒体举例称,“以最近开业的百子湾(北京)某健身房为例,1500平无泳池,开业前投入近330万。一期预售卖了180万,二期预售做了110万,还没开业就已经回本290万。”
同样是1500平米,游灵担任业务经理的健身房位于北京国贸商圈附近,开业时间超过2年。据游灵透露,该健身房年卡费用不超过3000元,每个月新增年卡(包括续费)数量平均在100张左右,年卡(预付费)带来的流水维持在每月20多万元的水平。
预付费会员卡是健身房行业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常见的期限一般在1年到5年之间,有部分健身房甚至会推出10年制的长期会员卡。
游灵称,她之前工作过的一个大型健身房,业务火爆的月份流水能做到300万元,私教课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一半,剩下的才是会员卡收入和游泳私教课收入等项目。另据一位北京健身爱好者透露,其所在的健身房年卡费用在6000元左右,另外必须买满8000元的私教课才能享受私教服务,每节私教课的定价为400元。
需要注意的是,预付模式带来的大量现金流对健身房来说并不能算作是利润,而恰恰相反是负债。预付费的会员数量越多,今后的一年甚至数年,需要持续为付费会员服务,并为此付出高昂的经营成本。
姜军告诉《财经》新媒体,开设健身房的成本主要包括房租、装修费用、器材费用、人工费用(包括员工薪资和培训费用)、水电费及消防等其他杂费,有些店面还会投入广告费进行宣传推广。
“所有成本中,房租和装修是大头。”另外一家健身房老板李超表示。
房租成本因地域不同,成本也不一样。以北京地区为例,据《财经》新媒体调查,因健身房大多开在地下,目前北京地区各大购物中心、写字楼地下商铺的租金范围大致在1.5元-7元/平米/天,朝阳区部分区域租金可达6元-7元/平米/天,而郊区大致只需要2元-3元/平米/天,平均租金成本大致为4元/平米/天。
装修费用方面,三位北京地区的装修从业人员对《财经》新媒体表示:因健身房的装修风格和客群定位而异。简装大致300元-400元/平,定位高端的健身房装修单价也可达到1000元-1300元/平米,平均租金成本大致为700元/平米。
人工成本方面,我们采访了健身教练这个群体。王梅是一位从业两年的健身教练,每月底薪1600元,加上课时费和提成,薪资好时能够达到万元。资深健身教练、某健身教练培训机构教师韩娇则称,目前北京地区健身教练的平均薪资约为1.5万/月。
据韩娇透露,健身教练的薪资大多由底薪、课时费和销售提成构成:底薪约2000元左右;私教课收费350-450元/节,教练实拿大概100-120元/节;在某些健身房,当教练拉来了私教课客户,还会将业绩的10%—12%返还给教练,作为销售业绩提成。
由此,每卖出一节私教课,教练的个人收入大致为130-150元,如果平均每天能够排到四节课,当月的收入即可达到1.5万元。考虑到新开业健身房客源并不稳定,一个健身教练的月薪大致在1-1.2万之间,而一个1000平米的健身房,大概至少需要10名健身教练。
剩下的其他费用,李超透露“以一千平米的健身房为例,水电费大概2-3万元/月,配齐国产普通器械大概需要30万,其他杂费也用不了多少,但泳池的造价比较高。”
粗略估计,在北京地区,以使用面积1000平米、定位中低端的健身房为例,装修两个月、开业一个月需要投入的成本大致为200万元,此后每月的维护成本大约在30万元左右。
某健身品牌创始人曾表示,除去房租水电和人工之后,地段好、客流量大的健身房净利润能达到25%,如果再扣除装修和设备折旧,健身房的净利润最高也就是15%,坏的基本不赔不赚甚至赔钱。
“回本容易,赚钱难”成为传统健身房发展的怪现象,一家门店如果出现亏损,最直接的解决办法竟然是开更多的门店。姜军认为,“如果只能靠吸纳新会员来滚动现金流,而不去提高服务质量,那么后期就会遇到人才流失、客流减少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健身房只能开两、三年的原因。”
《白皮书》显示,2018-2019年全国拥有97746家健身房,关闭的健身房数量为3099家,关闭率为4.36%。江苏、浙江、上海成健身房关店的高发地,过去一年关闭的健身房数量分别为357家、340家和221家。
另一方面,对于健身工作室来说,尽管在商业模式上没有突破对预付费的依赖,但受益于较小的单店规模,前期开业成本和后期的维护成本都远低于传统健身房,因而减轻了对以年为单位的长期负债资金依赖,可以选择较短的周期负债资金维持日常运转,体现在业务上,就是除了年卡之外,健身工作室可以选择发行以月为单位的会员期限卡和主打单次消费的团体课。短周期会员期限卡到期或者用户单次消费过后,负债资金完成向利润的转化。
北京一家连锁健身工作室的经营者对《财经》新媒体表示,在房租和装修等硬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一家200-300平米的健身工作室每个月的运营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健身房工作室月均收入18.35万元,相比2017年月均收入增长9.63%。数据还显示,2018年健身房工作室平均雇佣的教练数为7.23个,而传统健身房的这一数据为10.61个,在经营面积有显著差距的情况下,部分健身工作室月均人力成本甚至能占到月均总成本的一半,传统健身房方面,以上述5500平米健身房为例,其月均人力成本大概维持在30%左右。
CrossFit Xihu项目负责人李杰对《财经》新媒体表示,预付费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传统健身房之所以走到现在这种看似恶性循环的局面,是行业内普遍采取以“销售为主导”的经营理念造成的,教练背负着沉重的经营压力,难免会影响到自身的专业教学发挥,进而影响到用户的体验,造成客流的减少。
成本方面,一般情况下,互联网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的面积基本相差不大,以200-300平米健身工作室月均10万元成本推算,互联网健身房由于取消了前台等行政人员,这方面的支出要低于健身工作室,但互联网健身房存在App开发,网络平台维护等方面的支出,在房租和装修等硬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等面积的互联网健身单店月平均成本也应该在10万元左右。
收入方面,以单店不超过500平米的超级猩猩为例,其售卖课程的价位最低为69元/节,根据“蛋解创业”微信公号提供的数据,一般情况下,超级猩猩单店每月能开300节团课,每节团课15人左右,以此计算,超级猩猩单店团课一项能销售31万元,除去教练拿走的提成和工资之外,基本能实现微盈利。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互联网健身房某种程度上,就是将传统健身房的获客行为分摊到了日常运营当中,从一次性获客的方式演变成反复并且持续推进的工作。而要实现这一模式的转变,最核心的推动力就在于用户的体验。
李杰对《财经》新媒体表示,互联网健身房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工作室也开始尝试拥抱互联网,向这方面转型。但传统健身房肯定不会消亡,不过行业集中度会慢慢提升,经过市场淘汰后,那些资本雄厚,注重人才培养的健身房会让这个行业朝着越来越规范的方向发展。
资本介入:“互联网+”健身房受青睐
但盈利能力存疑
在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健身行业似乎正迎来新一轮的爆发期。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房市场规模已达900亿元,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2%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达到1230亿元。在健身房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开始大举涌入。
传统健身房和互联网+健身房都是资本跑马圈地的对象,但资本对二者的青睐程度有着明显差异。
有业内人士认为,传统健身房由于经营模式限制,正在逐渐走下坡路。“年卡预售”的模式在中国传统健身房中沿袭多年,健身房的现金流易受恶性传导影响,跑路现象时有发生。正因为此,传统健身房在资本市场并不受追捧。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健身房倒闭已成为业界常态,而威尔仕被收购已是最好结局。去年11月,LVMH旗下基金L Catterton Asia完成了对威尔仕健身的收购,收购完成后L Catterton Asia便对管理架构进行了变革。
事实上,这并非威尔仕首次寻求被收购。2016年12月,贵人鸟曾拟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威尔仕母公司——威康健身100%股权,但因在交易对价和支付方式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收购破裂。而根据2016年底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威尔仕当年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但负债规模超11亿元。
那么,为何L Catterton Asia选择收购威尔仕?
事实上,今年已经是L Catterton Asia进入中国的第八年。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正在兴起,L Catterton Asia对这一商机亦兴趣浓厚。而通过收购威尔仕健身,L Catterton便能在全球奢侈品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进入中国中产阶级消费领域。
同时,经济学者宋清辉也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表示,L Catterton asia依然选择收购威尔仕,或是看中威尔仕较优的城市选址和20年来积累的数十万会员。
相对于传统健身房,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小而精”的新型健身房则更受资本青睐。多个初创型健身企业在近年获得高额融资,获得了快速扩张的资金基础。
上文提到的超级猩猩在今年2月完成了 3.6亿元 D轮融资,本轮由星界资本和曜为资本联合领投,东方弘泰资本跟投。
主打“24小时”、“月付制”、“无推销”、“智能化”小型互联网健身房品牌乐刻,在2018年10月完成了D轮融资,交易金额未披露,治平资本、腾讯、高瓴资本等参与投资。
keep作为线上健身、运动软件,在2018年完成D轮1.27亿美元融资,由高盛领投,腾讯、GGV纪源资本、晨兴资本、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老股东跟投。旗下的线下门店keepland作为keep的延伸场景,目前已开设14家。
智能健身房全国连锁品牌光猪圈,则在今年1月2日完成5100万元A轮融资。目前光猪圈健身开设门店超140家,签约门店数超300家。本次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领投,老股东1898创投和同人博达跟投。
主打自主研发、娱乐而充满活力的体验式健身的Space Cycle,在2018年1月17日完成1亿元B轮融资,由阿里巴巴台湾创业者基金领投。
一位业内投资者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表示,目前新兴的健身机构契合了当下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重服务、体验而轻销售。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到用户本身,为用户真正带来价值,才能更好的为投资带来回报。
然而,尽管这一类健身机构备受资本追捧,但其盈利能力仍未可知。北京瀚元投资CEO王朴对《财经》新媒体记者表示,目前此类健身机构依然处于烧钱阶段,而随着健身器械的逐步家庭化、社区化,自由锻炼、徒手锻炼成为趋势,如果消费者逐渐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那么健身房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
王朴进一步表示,目前健身房行业的天花板已经出现,在存量的机构中尚未发现良性的经营模式。宋清辉也认为,新兴健身房市场的盈利能力尚不明确,在此情况下,选择投资健身房行业有一定风险。
来源:《财经》新媒体徐徜徉涂伟刘洋/文
(编辑:毕凤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