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日期:03-12
缅甸白垩纪琥珀恐龙最小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图片来源:韩志信/Xing Lida/Lars Schmitz)

据澎湃新闻(记者贺梨萍):北京时间3月12日零时,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属名眼齿体现出最鲜明的两大特点,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

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拉尔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黎刚研究员,以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栖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邹晶梅为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即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宽娅眼齿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它或许在9900万前生活于缅甸北部,不幸被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这块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

研究团队认为,眼齿鸟的尺寸和形态向我们展现了一类新的身体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态学。这一发现凸显了琥珀沉积物有着揭示最小体型脊椎动物的潜力。该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者们提到,由于眼齿鸟标本只有头部,其分类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他们将继续在缅珀中搜索,希望在未来可以找到更完整的个体,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

约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收藏于腾冲琥珀阁博物馆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该地至少在过去2000年间持续出产琥珀。

值得注意的是,粘土、淤泥和沙子等沉积物中的骨骼化石,往往会碾碎和破坏体型较小动物的遗骸,也可以压扁和腐蚀皮肤、鳞片和羽毛等柔软的部分。相比之下,琥珀的优势在于能为古生物提供无与伦比的保存状态,保存于缅甸琥珀中的小动物则保存了它们的柔软部分。

在过去的几年里,在缅甸的琥珀中发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蜥蜴和鸟类。论文中提到,缅甸胡冈谷地的鸟类琥珀包裹体较为丰富,对了解鸟类演化帮助很大。而这次研究中的这块琥珀中的骨骼包裹体为研究微小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解剖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保存在缅甸琥珀中的标本正迅速成为研究恐龙时代小型脊椎动物的一种特殊途径。地质学家对该矿区的火山灰锆石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后认为,胡冈谷地的琥珀形成于约一亿年前(约9900万年),由针叶树的树脂流形成,属于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这里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最佳窗口。

而鸟类被认为是恐龙的后裔,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有10500个种。在近1.5亿年的漫长演化历史中,共历经了白垩纪和新生代两次辐射演化,其中白垩纪是鸟类演化的重要阶段,是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的关键阶段之一。

此次研究中的这块琥珀收藏于中国云南腾冲琥珀阁博物馆(Hupoge Amber Museum)。全型标本HPG-15-3,琥珀中保存着完整的头骨,该琥珀该尺寸为31.5mm×19.5mm×8.5mm,重2.84 g。

据研究团队介绍,该标本属于云南腾冲琥珀阁博物馆以及缅甸仰光分馆,为馆长陈光先生与家人宽娅女士在2016年从缅北矿区征集而来。

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

此次研究的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研究团队提到,开展研究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无损的获得被琥珀、皮毛和杂质层层包围的头骨的完整的高分辨率的3D信息。

黎刚团队使用上海光源(SSRF)的硬X射线成像线站和他们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研制的高调制传递函数(MTF)高效率硬X射线探测器,针对该标本的特点,制定了最优化的硬X射线相衬CT扫描方案。

用单色化的高能量X射线和高效率的探测器,避免辐射损伤,实现无损成像;用相干X射线的相位衬度和探测器的高MTF,实现高灵敏度成像;用高分辨率探测器、偏轴CT扫描和虚拟拼接等技术手段实现大视场且高分辨率的3D成像。再经过相位恢复、断层重建、数据融合和特定结构的虚拟分割,最终无损的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3D结构。

这块琥珀中的头骨长仅约14毫米,有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喙后长度仅7.1毫米。这个动物的骨骼特征有些“四不像”,有的特征像恐龙,有的像非常高级的鸟类。

研究团队没有找到特定的头骨特征来将该动物确切归入鸟类、非鸟恐龙,或其他主龙类。甚至,它们不能完全排除这个头骨属于别的动物。“这是我有幸研究过的、最奇怪的化石”,邹晶梅表示。

然而,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鸟类同时拥有尖锐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研究团队将该动物归属到鸟类。

鉴于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所有鸟类都不同,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属名Oculudentavis来源于拉丁文Oculus(eye)、dentes(teeth)和avis(bird),指出了该标本的特性,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种名宽娅则是向最初发现并征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

史上最小恐龙:食肉、白天型

目前已知最小的现生鸟类为蜂鸟,最小的蜂鸟是吸蜜蜂鸟(Mellisuga helenae),重约1.95克,长5.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

研究团队提到,从头骨尺寸来看,此次命名的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是迄今发现过的最小的古鸟类,同时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龙。

他们推测,距今约一亿年前,眼齿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不幸被柏类或南洋杉类等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

眼齿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小型化。研究团队提到,体型变得如此小的动物必须面对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如何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整合进它们如此微型的头中,以及如何保持体温等。

这种小型化过程,通常发生在孤立的环境中,最典型的是岛屿。刚好缅甸在白垩纪中期就是个孤立的岛弧。

眼齿鸟的第一个特别是其“牙齿”,这也是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眼齿鸟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小型化伴随着牙齿脱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然而,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

大量的牙齿也提示:尽管体型超小,但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

眼齿鸟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其“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包含恐龙、翼龙、鱼龙)的眼睛有一圈由巩膜小骨组成的巩膜环,将眼球围在中间,对眼球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这是令研究团队非常困惑的地方之一。

另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这使得作者们很难理解它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此外,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系统发育关系,认为眼齿鸟与其他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很特别。仅从头骨来分析,这种新发现的微小鸟类非常原始,介于德国晚侏罗世的最原始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和中国早白垩世的有长尾的热河鸟(Jeholornis)之间。

这可能表明,和这两个类群一样,眼齿鸟也有一条类似于非鸟类恐龙的长尾巴。

相关报道:中美加科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小恐龙

据科技日报(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1日发表的考古学研究称,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这一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的邢立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的拉尔斯·施米茨以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开展的这项新研究,描述了一块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这块发现于缅甸北部的琥珀有约9900万年历史,当时属于白垩纪中期——被认为是人类能一窥“真实”白垩纪世界的最佳窗口。

团队通过大视场、高分辨率3D成像,无损地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这块颅骨保存完整,喙后长度仅7.1毫米,对比最小的现生鸟类蜂鸟,从头骨尺寸来看,该恐龙比蜂鸟还要短一些,是迄今发现的最小古鸟类,同时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龙。

学者们为其建立了新属新种,命名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宽娅眼齿鸟,其上下颌有大量利齿,是一种捕食者,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

琥珀的优势在于能为古生物提供无与伦比的保存状态。研究人员表示,小型动物由于比较脆弱,一般不会保存在其他沉积物中,而最新发现为理解小型动物软组织和骨骼结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相关报道: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小的“恐龙”

据光明日报北京3月12日凌晨电(记者张蕾)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蜂鸟般大小的恐龙新物种,代表了迄今为止最小的恐龙。该发现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动物的软组织和骨骼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博士拉尔斯·施米茨(Lars Schmitz)等学者共同完成,相关论文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上。

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根据描述,琥珀中的头骨长度约14毫米,有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既像恐龙又像高级鸟类,很难确定其具体门类。“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鸟类不同,为此我们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指出该标本的特性,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种名‘宽娅’则是向发现并收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邢立达介绍。

最小的现生鸟类是蜂鸟,其中最小的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从头骨尺寸来看,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在研究者看来,眼齿鸟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小型化。“尽管该标本尺寸小,但牙齿却比其他古鸟类多,齿列也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至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至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这表明,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可能以小型节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食。”邢立达解释。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的巩膜小骨呈方形,而眼齿鸟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很难理解其工作机理。此外,眼骨的开孔窄,只有少量光可进入,说明眼齿鸟适应白天活动。”邢立达强调。

眼齿鸟与其他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也很特别。仅从头骨来看,眼齿鸟非常原始,介于德国晚侏罗世的始祖鸟和中国早白垩世的长尾热河鸟之间。研究者认为,与上述两个类群一样,眼齿鸟可能有一条类似于非鸟类恐龙的长尾巴。

“眼齿鸟的标本只有头部,分类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我们将继续在缅珀中搜索,希望可以找到更完整的个体,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邢立达表示。《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2日 08版)

相关报道:科学家发现史上最小恐龙

据中国科学报(崔雪芹):3月12日,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研究论文《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发表于《自然》杂志。

“这一新发现或表明我们发现了中生代已知最小的恐龙,其大小比蜂鸟还小,眼齿鸟的尺寸和形态向我们展现了一类新的身体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态学,并命名了一新属新种。”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他表示,琥珀给了人们机会来了解恐龙时代的小型脊椎动物。很幸运在这些微小的脊椎动物记录中发现了非禽类恐龙和鸟类。这一发现凸显了琥珀沉积物有着揭示最小体型脊椎动物的潜力,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产自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冈谷地,地质学家经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后认为,胡冈谷地的琥珀形成于1亿年前(约9900万年),属于白垩纪中期(白垩纪晚期的最早期)。

此次研究的标本是一个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动物头骨,开展研究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无损的获得被琥珀、皮毛和杂质层层包围的头骨的完整的高分辨率3D信息。

邢立达最初看到的是云南腾冲琥珀阁博物馆馆长陈光发来的图片,他当时就觉得这看上去很像一个鸟头,但太小了,比蜂鸟还小。“目前,我们将其视为鸟类或恐龙,这是基于头骨特征的最有可能的结论,头骨约14毫米。”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黎刚团队最终无损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3D结构。

“这是我有幸研究过的最奇怪的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表示。然而,在脊椎动物中,只有鸟类同时拥有尖锐的喙部和巨大的眼眶,所以学者将该动物归属到鸟类。

鉴于该标本形态特征与其他所有鸟类都不同,学者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向最初发现并征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

据了解,最小的现生鸟类是蜂鸟,最小的蜂鸟是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从头骨尺寸来看,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是迄今发现过的最小的古鸟类,同时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龙。

距今约1亿年前,眼齿鸟生活在缅甸北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眼齿鸟虽然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这也是学者将其命名为眼齿鸟的原因。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眼部,直径约4毫米。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

总之,眼齿鸟的尺寸和形态展现了一类新的身体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态学。这一发现凸显了琥珀沉积物有着揭示最小体型脊椎动物的潜力。然而,由于眼齿鸟标本只有头部,其分类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学者们将继续在缅珀中搜索,希望在未来可以找到更完整的个体,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68-4

相关报道:科学家在1亿年琥珀中发现最小恐龙的化石

据cnBeta:外媒报道,在缅甸北部的一处考古遗址,人们在琥珀中发现了一种小恐龙物种的类鸟头骨。科学家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中生代时期恐龙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小的活鸟都还要小。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标本时,它让我大吃一惊,”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这篇论文的合著者Jingmai O'Connor在一段《自然》视频中说道,“我真的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根据周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披露,这块头骨估计有近1亿年的历史。据了解,该头骨的长度刚好超过15毫米,大约相当于一枚美国硬币的直径。对骨骼特征的分析表明,这种小生物已经成熟,它有大大的眼睛和很多小牙齿。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新物种被赋予了学名Oculudentavis khaungraae,而其通用名Oculudentavis则来自拉丁语,其意思是“眼-齿-鸟”的意思。据了解,它的物种名称跟负责捐献标本的人有关。

为了研究这个头骨,研究小组用一个专门的扫描仪来扫描这个琥珀标本。这台扫描仪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并生成头骨的三维重建图。通过重建,研究小组可以推断出Oculudentavis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强化的头骨也表明它可能比类似大小的物种咬得更狠,其可能以小昆虫为食。

“Oculudentavis真的是太奇怪了,”O'Cornnor说道,“头骨非常融合,上面有很多牙齿,眼睛很大,这些都表明尽管它很小很小,但它是掠食者。”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指出,它明显不同于任何其他鸟类。“它独特的解剖学特征表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最古老的鸟类之一。”

W.M. Keck科学系生物学家、该论文合著者Lars Schmitz在一份新闻稿中指出:“将脊椎动物保存下来的琥珀非常罕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让我们得以了解恐龙世界中的最小尺寸的窗口。”

很显然,进一步完善用于研究琥珀样本的技术将有助于古生物学家更好地去了解古代脊椎动物的生物学和生理学。O'Connor指出,目前仍有大量的琥珀样本有待研究,他们将继续关注更多惊人的发现。

在智人出现前 其他人类分支就已经发展出某些丧葬习俗 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龙”飞船为空间站补给 完成第50次火箭着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