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农业强村里,“温暖过冬”的还有粮食与蔬菜

日期:11-20
张志远

11月中旬的北京已经入冬,室外温度逼近零摄氏度。而在房山区石楼镇夏村的蔬菜大棚,新京报记者实地测温,温度15℃、湿度80%,生菜长得很壮实并即将上市;毗邻的芦村合作社,大棚温度13.4℃、湿度51%,贝贝南瓜与西葫芦长势喜人;同样,曾连续12年蝉联北京市小麦单产冠军的窦店十二农场,大田测温8.4℃、湿度72%,土壤墒情良好,对明年再来一个麦收冠军充满信心。

让窦店农民们心安的蔬菜与粮食生产,搁在往年或是寻常,但今时不同往日,距离“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毕竟刚刚过去三个多月,无论大棚还是大田,当时被洪水侵蚀到满目疮痍。如今,“温暖过冬”的不仅是受灾村的村民们,也包括粮食与蔬菜。夏村种植大户张志远说,现在的这份收获来之不易,喜悦因此非同寻常。

11月15日,北京康蔬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菜成熟了。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11月15日,北京康蔬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菜成熟了。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受损大棚恢复种植,抢种蔬菜成熟上市

11月中旬的北京已经入冬,室外温度逼近零摄氏度,房山区石楼镇夏村的蔬菜大棚里则保持温热,维持着蔬菜生长的最佳条件。进入张志远的蔬菜大棚,西红柿秧已经长了一米多高、圆生菜结成球、叶生菜长成待采,大棚里的生机,很难让人联想到,洪灾当日的一片狼藉。张志远指着钢架上残留的水印说,“水来的时候,棚里的水位线达到半人多高,所有的设施和蔬菜都被毁了。”

北京康蔬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远向记者展示大棚内的温湿度。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北京康蔬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远向记者展示大棚内的温湿度。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洪水冲进大棚的同时,大量淤泥也涌进来,地膜遭到了破坏。当时是秋季蔬菜的种植期,为了争农时,张志远先把6个受损的大棚收拾出来。没有更好的办法,收拾大棚只能靠人工一点点把地膜刨出来,再清理平整淤泥。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彻底打乱了张志远的秋季种植计划。水灾发生后的恢复生产,一度让张志远犯难。石楼镇农办、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部门,先后到合作社查看灾情,并发放肥料、消毒剂等物资,开展土质测量,帮助张志远恢复生产。

从发水到恢复蔬菜生产,张志远只花了30天,当时在大棚里抢种上了一茬蔬菜,还在有条件的露地上,种上了白菜、萝卜和菠菜。

灾后种的蔬菜,正在陆续成熟。张志远用力拍拍已经结成球的生菜说,“你瞧,这生菜已经长实了,无论是菜的品质,还是产量上,都没受到洪涝的影响,这一波生菜的采摘,可以持续20天。”在另一栋大棚里,叶生菜也要采收,整棚的叶生菜被某知名餐饮企业预订,对于改种的叶菜销售,张志远并不担心销路。

“毕竟推迟了一个月,灾后抢种的这一茬西红柿和黄瓜,从目前长势来看,产量还是受到一些影响。”张志远说,正常来看,秋季的西红柿可以长8穗果,但由于推迟季节变冷,西红柿只能长到7穗,加上天气越来越冷,最终只能留下4穗,剩下的也长不成,抢种的西红柿预计亩产能达到8000斤,比正常的秋季蔬菜产量少2000斤。

对张志远来说,合作社的活远没有干完,仔细看,大棚里还能看到大水来过的痕迹,大块的淤泥堆砌在边上,田间还有个别的淤泥块,大水冲毁的设备还要补齐,张志远得利用下一个茬口期,抓紧时间修大棚。

在张志远的蔬菜大棚边上还堆积着大水后清理出来的淤泥。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在张志远的蔬菜大棚边上还堆积着大水后清理出来的淤泥。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近期,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已会同市规自委印发《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促进种植类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永久基本农田内可以新建塑料大棚,现状设施农业可以实施增加宽度和跨度的改建、翻建和扩建,现状耕地上相对零散布局的设施农业进行翻改建时,具备整合条件的,可在本乡镇、村区域内调整位置、相对集中布局。

随着政策的发布,张志远合作社的13个倒塌大棚,也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重建。这一次重建,张志远总结以往的生产经验,重新规划了大棚的建设,听说还有补贴政策,张志远对新的大棚有了更多干劲,“建成后,这些大棚的生产条件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重建52个大棚,预计明年5月建成

“60厘米的厚墙,8厘米保温板”“无耳房”“门宽2米,高2.4米”……11月15日,在张志远的办公室,一场关于蔬菜大棚如何重建修复的计划,在“大棚人”之间的探讨中一点点清晰起来,芦村合作社52栋大棚的重建计划,在张志远和王玉山的对话中形成。

王玉山是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的理事长,在距离夏村不远的芦村,管理着数千亩的芦西园,受灾前,园区的温室大棚达到1200亩,大田有3000多亩,还有400亩淡水鱼养殖基地,在这次洪灾中均受损严重。

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倒塌的大棚已经清理,即将重建。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倒塌的大棚已经清理,即将重建。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芦村合作社位于大石河西畔,水来的时候,园区被全部淹没。芦村合作社工作人员于丽丽回忆,当时大桥这边全部泡在水里,400多个大棚只能看到棚顶,8万多公斤的淡水鱼全部冲跑,大田里的玉米几乎绝收。从芦村桥开始,人就无法往前走,为了统计合作社的损失数据,于丽丽只能在大桥上用手机办公。

发生洪灾的7月底,是大棚蔬菜拉秧的时间,合作社制订的秋延后种植计划已经开始执行。洪水冲毁了大棚和种苗,原来的种植计划被推翻。“当时根本进不来园区,只能在外边,坐在电动车上,用笔和本重新排产,制订新的种植计划。”于丽丽说,通常情况下,秋季的蔬菜种植果菜偏多,为的是赶元旦和春节的礼盒配送,但在这次抢种蔬菜的特殊情况下,有条件的棚室种果菜配礼盒,没有条件的种植叶菜,首先让大棚里有了绿色,就看到了希望。

大水退去后,芦村合作社受损的大棚,棚膜上残留了一层水印,几乎擦不掉,要进行蔬菜生产,只能更换掉棚膜。在修复受损大棚,更换棉被、薄膜,加固墙体、钢架的同时,合作社制订新的种植计划,同时培育种苗。

9月中旬,100多个受损大棚恢复种植,进行了定植,现在,芦村合作社的大棚里,贝贝南瓜、西葫芦、西红柿等长势良好,预计赶上元旦上市。

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已经恢复蔬菜种植的大棚,棚内温度13.4℃。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窦店镇泰华芦村合作社,已经恢复蔬菜种植的大棚,棚内温度13.4℃。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经过这次洪涝灾害,王玉山也考虑给合作社“瘦身”,将3000多亩的大田经营重新交回村集体,在经营管理上启用新模式,分片区责任到人进行经营,进一步增加合作社的运营效率。

不过,比起受损大棚的恢复,芦村合作社要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倒塌大棚的重建。按照王玉山的计划,芦村合作社重建了52座大棚,预计明年5月份可以建成。建成后,这些大棚单体规模更大,蔬菜的机械化种植条件将得到提升,抗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在整个窦店镇,洪灾发生后,有2600多栋大棚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300多栋大棚倒塌需要重建。目前,经过恢复建设,2000多栋受损大棚恢复种植,设施蔬菜的种植水平恢复到原来的70%。

此前,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信息显示,在这次洪涝灾害中,北京市设施大棚受损1.4万亩,目前,轻度受损的1.02万亩已完成修复并投入秋冬茬蔬菜生产。损毁倒塌的3800亩,计划于明年8月前完成修复。其中,重建的800亩将按照《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办法》,对设施重建、墙体修复、骨架棚膜更换等,以建设成本50%的补助标准给予支持,重建工作计划于今年底前启动;改扩建的3000亩将于明年春播前启动。

高标准农田恢复,小麦如期播种

三个半月前,大石河河水漫堤、堤坝决口,窦店镇的窦店十二农场同样变成了一片汪洋,水位最深的地方达到了4米多,甚至没过了机井房屋顶,这三座机井房,原是6月刚刚修建的,在这次大水中全部被冲毁,损失高达15万元。

下雨那天,窦店农牧工商总公司副总经理许生,正在农场执勤,上午看雨情稳定,没想到下午4点水就来了,大水从北边涌进来,农场这片地地势低洼,又紧邻河堤,不到两个小时,将近一人高的玉米就被淹没了。

水淹了4天,才慢慢退去,为了保住青贮玉米,农场用水泵把地势低洼的水抽出去。当时的玉米已经到了大喇叭口期,地势较高的小部分减产,剩余大部分玉米全部枯萎,导致绝收。整体算下来,农场的收成只有往年的30%。

水虽然退了,但农田里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和淤泥,淤积最厚的地方达到了30多厘米,平均下来达到10厘米。在地稍微干了点,机器能下地时,农场开始清理淤泥平整地势,通过翻耕、消毒、补肥、播种等措施,过水的土地肥力流失,要补肥,此外,洪水中病菌聚集,过水的土地需要杀菌。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土地才能恢复到可生产水平。

十二农场场长强瑞晶在农场工作了十年,他也没见过这样大的洪水,不过,让强瑞晶有底气的是,窦店十二农场依靠村集体农场,有灾后快速恢复的优势,农场在管理中严格规范,购买了保险。

窦店村十二农场,地面温度显示8.4℃。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窦店村十二农场,地面温度显示8.4℃。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大水过后15天,农田就恢复了种植条件,高标准农田的设施也得到了初步恢复。考虑到种植茬口紧张,农场在9月底10月初,开始播种冬小麦,顺利赶上了小麦种植时节。

眼下立冬已过,小雪将至,小麦田里的喷灌设施加紧作业,一大早,喷灌设备喷射出一道道水雾,翠绿的小麦田里,舒展的小麦叶片上带着圆滚滚的露珠。这时候的小麦,正在做足越冬锻炼,准备平稳度过即将到来的三九天。

冬小麦生长壮实,明年丰收可预期

强瑞晶用土方法,了解小麦的墒情,用铲子挖一把土,用手攥,湿度够的土能抱成团。“现在看,小麦生长的墒情没问题。”强瑞晶观察到,经过洪水后,地下水分高,水退后,耕种层水减少,小麦出苗之后补了一次水,其他与往年种植条件没有差别,整体来看,小麦的种植墒情反而得到了一定改善。

窦店十二农场已经连续12年蝉联北京市小麦单产冠军,对强瑞晶来说,这份高产的信心,没有被洪灾打倒,相反,他对今年小麦的产量有更多信心,“小麦和孩子一样,要度过漫长的冬季,得有强劲的体魄。”现在的小麦已经分成两三个蘖,主茎捏起来粗壮硬实,像这样的小麦,就能耐得住冬季的严寒,主茎强劲来年就能长成大穗,实现丰收。

上世纪50年代,窦店十二农场成立,由于农场的机械化程度高,经营较好,集体经营的模式保留了下来。目前,整个窦店村仍保持集体经营,以共同富裕的原则经营股份公司,采取多种分配方式,村民在村里上班可以领工资,窦店村村民每年可享受集体分红。

窦店十二农场。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窦店十二农场。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农场得以保留,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农场在成立之初,村里的老书记就重视科学种田,房山区农科所的专家到这来繁种,并以小麦和玉米轮作的种植模式,实现了吨粮田的水平。”许生说,农技推广站经常组织农户到这来学习,带动北京农业质量和产量的提升。现在窦店十二农场种植的粮食种子供应北京、河北、天津、山东等地,农场还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

明年的6月,这一茬灾后种上的小麦将迎来收获季,按照目前的长势,强瑞晶预测产量可以达到1200多斤。

像窦店十二农场一样的高标准农田,在窦店镇已经全部恢复生产,而且今年大田的播种面积比去年还增长了6%。窦店镇副镇长王琪介绍,窦店镇正在建设“共同富裕试点镇”,将进一步助力农业恢复生产。

按照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恢复计划,目前北京市受损的1.52万亩高标准农田,已完成修复600亩,正在修复的2000亩计划今年底前完成,剩余1.26万亩已经完成重建项目的勘察设计,将于明年春播前完成修复提升。

新京报记者耿子叶

编辑张树婧校对吴兴发

定西:让巡察成为为民纾困解难的“桥梁” 广西百色强化联动协作 提高巡察发现问题精准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