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博士乘组”3名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飞船返回舱“开伞”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5月30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期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长二F火箭发射神十六飞船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乘组,是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类别的航天员类型,是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示意图,左侧为问天实验舱,右侧为梦天实验舱,中间由近及远分别为神舟飞船、天和核心舱、天舟飞船,下方为神舟飞船
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博士乘组”开始返程。10月31日7时21分,按照飞行程序,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神舟系列飞船由五院抓总研制。本次回收任务继续采用“快速返回方案”,分为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五个阶段,环环相扣。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五院神舟十六号回收试验队提前进行了3次全流程桌面推演和2次全系统综合演练,重点对正常和故障处置流程、故障预案、处置程序、安全要求、关键环节进行学习与演练,并联合着陆场系统对薄弱环节进行了演练与验证。
【责任编辑: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