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荣之路》纪录片 听听主创怎么说:穿行古城 探访用“心”铺就的文明之路

日期:10-17
通向繁荣之路纪录片文化遗产

来源:央视网

“一带一路”不是孤勇者、而是众行者。这十年,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不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欣赏。那么在日渐频繁的人文交流和交往互动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何共绘和合之美新画卷?《通向繁荣之路》主创为您分享令她感动的所见所闻。

大型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分集撰稿盛洁:

第六集的名称叫做《和合共生》,更多的是人文方面,一条文明对话之路。我主要是拍摄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乌兹别克斯坦修复希瓦古城,修复人类文化瑰宝这么一个故事。

希瓦古城1990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大概是26公顷,住着两千多位居民,怎样在不打扰居民的正常生活之下来修复这些古老的建筑,他们当时也动了很多脑筋,还(把)居民区的一些环境整治放在项目之内,(让)修复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去真正了解这些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发自内心想要去保护它。

有一个老工匠叫鲁斯塔姆,在他之前已经筛选了好几位匠人,直到这一位老匠人,当时他是七八十岁吧,依然爬上了大概两层楼高的一个脚手架,一点点去描摹当时的伊斯兰风格的瓷砖,(他)说你们中国的文物保护专家让我感受到了你们无比细致认真,把我们的文化遗产以古老的样子保存了下来,让我们非常感动。

有一个工程师叫阎明,搭脚手架的时候,要用各种木板或者其他材料垫在脚手架底下,防止碰到那个砖,当时有一个脚手架的一脚稍微刮了一下地砖,他一下就急了就说我的砖,不是这里的砖,而是我的砖。

采访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年轻的文物保护工程师陈晖,他说他站在经学院的城头上看着夕阳,他就会想到,当年的张骞也是这样看着夕阳,牵着他的骆驼一路前行,他说我是不是就是在沿着张骞的足迹一路走到了这里。当时我在他对面的时候,一下就热泪盈眶,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感。

我觉得对文化遗产深厚的感情,再加上对工艺一丝不苟的细致情怀,是两国的工程师和工匠们,都共同拥有的理念。古建筑的修复专家团队,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不断以他们的行动,让居民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当地的居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到中国,他可能会从这些队员身上产生对中国的印象。

当地人经常都能冒出来几句中文,有几位老人经常会给他们(团队)做向导,还有很多居民也成为修复项目当中的工匠。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心与心的交流,加深了相互的了解,让大家的关系更加密切。

我们几个都是第一次去乌兹别克斯坦,被它的独特风土人情吸引到,我们去了很小的一个村庄拍摄风土人情,非常巧是个周末,有一个集市非常热闹,我们就拍了很多欢乐的镜头,他们会围到我们身边来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是从中国来的,他们都非常惊讶和高兴,拉着我们说,一起来跳舞吧。

“一带一路”它不是孤勇者、它是众行者。共建“一带一路”,在这十年当中,是150多个国家一起在进行,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向世界释放着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把中国的现代化成果,和各国人民公平分享,中华文明始终是以一种兼收并蓄的情怀来创造美美与共的图景。

倒打一耙!加媒炒作侦察机抵近我沿海被解放军战机“危险拦截”,“仅距5米” 监督故事│微信里的礼品清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