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保委追问农科机构,为消费者说话就该这么“刚”

日期:05-13
上海消保委消费者

希望这种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挺身而出”,都能够获得积极回应。

全文1572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杨末(媒体人)编辑/何睿校对/吴兴发

▲涉事产品网页宣传(左)与实际包装上(右)的营养成分表,内容差别明显。图/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微信

▲涉事产品网页宣传(左)与实际包装上(右)的营养成分表,内容差别明显。图/上海市消保委官方微信

据东方网报道,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发文指出,一款名为“好福燕麦麸圈”的“高膳食纤维食品”,产品包装上标注的膳食纤维含量为47.8g/100g,但检测发现这款产品的膳食纤维含量实际仅有33.3g/100。

由于该产品在外包装上宣称是两家农业科研机构专家联合研发,上海消保委于4月12日向两家机构发出了查询函进行求证,但至今没有收到正式的书面函复。对此,上海消保委发出最新追问——“农业科研机构专家”也不靠谱?消费者还能相信谁?

根据上海消保委发布的图片,该款产品的外包装上赫然写着,系两家农业科研机构的燕麦专家多年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挤压能化居加工而成,含有丰富的蒸麦膳食纤维,是理想的代餐食品。

这种引入科研机构和专家来背书的营销模式,倒是不少见,在很多的产品宣传或是外包装上都能够看到相关信息。由于科研机构和专家所象征的权威性及自带的公信力,这自然成为很多消费者选择某款产品的理由。

然而,这款产品虽然顶着高级别专家“联合研发”的头衔,并强调是专家“多年研究成果”,但实际最关键的营养成分却大大低于包装上的标示值,明显已涉嫌虚假宣传。相关企业应该有所回应,工商部门或也有必要跟进调查。

但除此之外,专家和机构背书的真实性与规范性,也应有严肃审视,该产品包装上标注的相关机构,不能置身事外。正如上海消保委所追问的:产品宣称是专家研究成果,这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两家科研机构的组织行为?

与此同时,上海消保委还进一步追问,像某农业科研机构这样具有非常高公信力的科研机构,是不是可以用来为市场营销背书?这种追问同样并非苛责。毕竟,国家科研机构绝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市场化机构,如果随意给某款产品背书、站台,既可能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也可能涉及不正当的公信力“变现”。

要知道,一款产品从研制、生产、推向市场并参与营销,其中有很多环节,如果不能全程把关,恐怕科研机构很难确保其所有的规范性。稍有不慎,即可能连累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形象与声誉。

事实上,近年来在营销中打着科研机构名号为自己背书,但实际却问题重重的产品已有先例。这款疑似虚标营养成分比例的“高膳食纤维食品”,是否“踏进同一条河流”,应该尽快有一个水落石出的答案。

当然,对于消保委的连续追问,相关机构也理应及时回应。如果说只是相关企业擅自“拉大旗作虎皮”,虚构事实来为自己背书,那就应该及时撇清关系,甚至可以追究企业的责任;如确有其事,不管是机构行为,还是专家个人,都应该及时把问题说明白,该担责的也要担责。

很显然,事件发展到这一步,已不只是这款产品遭遇公信力“危机”,相关科研机构的形象和公信力也被“架”起来了,唯有拿出科研机构该有的认真、严肃态度,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但耐人寻味的是,距离上海市消保委发出查询函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两家机构都尚未作出回应。这种“沉默”状态,是该结束了。毕竟,真相越迟到,对机构公信力的伤害也就越大。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是,近年来,多地的消保委在捍卫消费者权益上,都有不错的表现,监督对象中就不乏一些大品牌、大企业。此次面对权威科研机构,消保委依然能够拿出正面“刚”的态度为消费者说话,无疑值得肯定,也应该被尊重。

希望这种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挺身而出”,都能够获得积极回应。尤其是一些公共机构、大企业,更有必要主动带好头。

责任编辑:刘德宾

以案为鉴丨医不自治 苦果自食 长沙车位霸占事件落幕,规则教育是一门终身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