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良技 孕育燕赵大粮仓

日期:03-11
河北省全国人大代表高标准农田建设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记者贾宏博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近年来,河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连年丰收,“马兰1号”创自主培育小麦品种亩产历史新高,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稳当当地写实在广袤的田野上。

如何让“中国碗”装上更多“河北粮”?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良田粮用饭碗端稳

“麦苗长势不错,后期加强田管,再迎一个丰收年!”定兴县高里店村种粮大户韩龙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巴掌田变成整片田,田边修了沟渠,不仅取水方便,泄洪排涝也顺畅。如今,各类农机轻松下田,种粮轻松多了,乡亲们种地积极性越来越高。

放眼全省,高标准农田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2022年国家下达河北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任务158万亩,河北实际落实182万亩。今年,河北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22万亩,做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让良田沃土产出更多优质粮,可喜的数字变化让持续关注粮食安全的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市长闫继红感到振奋。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闫继红表示,作为华北大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将强化科技引领,全面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博士农场建设,打造“种业硅谷”“数字农谷”,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农业、智慧监管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原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也有同感。

“我国年生产粮食1.3万亿斤以上,目前需求也正从吃饱转向吃好的阶段,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赵治海建议,从发展杂粮、实施“藏粮于畜”、合理利用盐碱地、推广节水粮食作物新品种、支持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五方面入手,稳定粮食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现阶段营养健康的提升需求。

良种升级稳粮提质

“惊蛰”已过,天气转暖,在辛集市西五村的一片麦田里,种粮大户张彦亮正在查看“马兰1号”小麦长势。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我见证了这些年通过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等,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实现粮食连年丰收的过程。”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小麦专家组组长郭进考说。

50年来,郭进考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33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小麦品种,其中“冀麦38”“石4185”“马兰1号”都创下当时河北亩产最高纪录,推动了河北小麦持续增产。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如何攻克种源“卡脖子”技术,这也是不少代表委员口中的“关键词”。

“华北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而衡水地处华北地下水漏斗区的‘锅底’。”全国人大代表、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曹彩云说,“我们加快培育和推广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努力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曹彩云建议,把“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结合在一起,形成“套餐式”先进实用的农业节水方案,节水增产效果会大大提升。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河北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出台稳定支持政策,建立以种业创新团队为载体的大攻关、大联合团队创新机制,启动了马铃薯、谷子、甘蓝3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连续10年稳定在98%以上,多个品种育种和产业化开发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良技创新绿色高效

“种粮挑上‘金扁担’,越来越带劲儿了。”在邢台市宁晋县北楼下村,种植大户陈建飞在自家拖拉机上加装了北斗农业自动导航驾驶系统,播种时错行和漏行大大减少,每亩可节约三成左右的种子。

“良种,还需配良技。”这是不少代表和委员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建议,推动农业大数据重点科技项目应用研发,加快农业大数据的有效应用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智能化”需求,确保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

提质增效是“装好粮”的重要路径。河北加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模式,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引领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增效增收。2022年,河北小麦和玉米机收率分别达到99.8%、83%。

抓实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建议,通过搭建农村经济带头人人才库,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村经济带头人。

绻佽姳宸插紑锛屼綘鍑嗗濂戒簡鍚楋紵馃槝 石炳启代表: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