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日期:01-16

来源:环球人物

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谁会离得开当代人共同的年俗呢?”

作者:刘舒扬毛予菲

位于北京五棵松的央视“影视之家”,是最早感受到春晚的地方。

去年夏末秋初,2023年兔年央视春晚在这里建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半年里,春晚的痕迹在生活中隐而不见,要到1月21日除夕晚上才会一瞥春晚的模样。

这正像一个隐喻:作为一个早已稳固的存在,春晚很难像早期那样,激发人们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人们在364天里都不太会想起它,但最终又在除夕这一天郑重地面对它。

尤其是今年,太特殊了。

起于1983年的春晚走过了整整40年,40年的潜移默化让合家看春晚成了“全民默认程序”,成了我们集体构建的当代民俗。

今年也是许多人3年来第一个回家团聚的春节。还有什么比一起看场合家欢的春晚更能抒发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感怀、纪念和重启呢?

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春晚的老朋友

今年1月5日,于蕾以2023年兔年央视春晚总导演的身份出席了一场发布活动,短发,格纹礼帽,黑色外套配玫红内搭,裤装,是干练爽利的女导演形象。

在此之前,她身上最知名的标签是《国家宝藏》总导演和制片人。那是她一手打造的现象级综艺节目,视频点击量超过40亿。

·2021年1月,于蕾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侯欣颖/摄)

·2021年1月,于蕾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访。(侯欣颖/摄)

于蕾春晚总导演的身份“官宣”后,带着她名字的词条很快上了热搜,其中不乏网友们基于《国家宝藏》而发出的欢呼与期待——它非常具象地传达出一名导演对于一档综艺节目的标准和要求。

比如,她很看重“故事”。有媒体曾问她,节目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们都愿意听故事嘛,那我说个小故事。”她迅速给出一个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转折等要素一应俱全的故事:

“有不少明星嘉宾接到邀请时有恐惧感。梁家辉先生最开始的时候就说,我去跟国立老师聊文物,我会不会很傻?我完全不懂。段奕宏也说,我一个演员参加这样的节目,我能干吗?大家没有见过这样的节目,所以需要慢慢地、不停地沟通。等真正见到文物,他们才理解,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在这里边有不能替代的作用,我可以站在这儿聊一个完全无关自己的话题。”

“如果一个有价值的东西,变成一个传播的节目样态后,让受众觉得无趣,那理论上不会是这个东西的问题,一定是传播的人的问题。”于蕾说。

为了传播好故事,她会一遍遍洗练自己的表达。《国家宝藏》每一期,她至少盯着剪六七遍,熟悉到每一句话都能记下来,还不能剪得太“秃”,“要有‘气口’,是活的、圆润的,并且没有废话”,直到一句话也去不掉了,才算完成,“按照你觉得最好的逻辑、最好的节奏组合在一起,观众在看的时候,觉得这一切就是现场水到渠成的发生”。

于蕾是春晚的老朋友了。

2011年5月,32岁的她接到任务,协助时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助理的哈文策划召开一系列“春晚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工人、农民、学者、大学生……

7场座谈会留下了10万字的会议纪要,最终由于蕾浓缩成8000字的建议汇总,作为当时春晚的一份创新指南。

那年6月下旬,哈文被正式任命为2012年央视春晚的总导演,于蕾成为哈文团队中最早被确定加盟春晚的人。自此,她连续担任了4年央视春晚的总撰稿,对春晚的定位、气质、节奏等逐渐熟悉。

2015年于蕾还担任了央视春晚的总设计,一支吐槽春晚的网络配音队伍刚好进入当年《我要上春晚》的总决赛,还出现在春晚直播前的一档专题节目里。

于蕾表示很“生气”:“你们吐槽春晚,你们还吐槽得那么好!”镜头前的她大笑着说:“我们心理很强大,我们相信春晚其实不怕吐槽的。我们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春晚,我觉得那是大家对春晚的关注,是对春晚的爱。”

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目标:吸引年轻人

于蕾看重年轻人在春晚这场演绎中的参与。她知道,央视从不缺老年观众,“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一直喜欢我们,每次都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做什么我们都看”。

但文化需要传承,她做《国家宝藏》的时候,就找到了B站,这个传说中“最火的青年潮文化社区”,目标明确:想知道年轻的孩子们在想什么,通过我们的节目和孩子们做第一手的互动。

对方有几分吃惊:你很勇敢,主流平台的节目一般不太“敢”往我们这放,年轻人没有什么忌讳,什么都敢说,如果他们不喜欢,会毫无顾忌地批评,你有这个心理准备吗?

于蕾说,我们有信心。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国家宝藏》第一季在B站收获了9.8的高分、近3000万播放量,弹幕几乎帧帧刷屏。

“这个事儿的根基,在于国宝挖掘不尽的价值。真正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的方法,而是有质感、有内涵的东西。”于蕾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说。

于蕾干脆开通了B站账号,后来经常有人@她:你要看看这个,她就点开看。如今,她对部分互联网社群的语言体系运用得驾轻就熟,她会在每次节目播出后说:“等弹幕养肥,我就扒在上面看大家给我的那些评点。”

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如此中国

现在,这些涓滴过往聚合到春晚的平台上,新的元素和独特的印记开始呈现。

去年年底,2023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兔圆圆”发布,这是春晚40年来首个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原创的吉祥物IP,集纳了大量受众的喜爱元素,并且经过扎实的大数据调研画像。

总设计师陈湘波说,整个设计就是建立在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的。

“兔圆圆”的4颗门牙,取自“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它生存在距今6200万年前,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兔形动物,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并命名。这体现的是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就。

·2023年春晚的吉祥物形象“兔圆圆”。

·2023年春晚的吉祥物形象“兔圆圆”。

今年春晚舞美设计“满庭芳”的理念,取意自中国古典文学词牌名。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创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考古学家苏秉琦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2023年春晚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

·2023年春晚的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

这就能很好地解释,同过往40年春晚的导演们一样,于蕾是被时代选中的。“今年春晚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呈现上发力,倾向于有当代媒介经验的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时间回到5年前,于蕾正忙于《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工作,她常常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了最开始出发的那个目的:做一个“自知”的节目。

“我们小时候,电视上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各行各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表扬大家的方式就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积弱了那么多年,我们要猛劲儿地追赶,到这个时间点,好像我们都撵上了一些,在很多领域好像已经可以跟世界对话。这时,似乎就更需要你来看一看,我们是谁。”

那时的于蕾说,她希望把这个节目捧到大家面前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原来我是需要这种文化节目的,我想知道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以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存在”。

或许再过40年,人们回忆2023年的春晚时,会记得自己小时候看到过几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它们的本名挺不好记的,但它们代表着古老中国的故事。

春晚总导演:欢迎大家更精彩地吐槽

一个新民俗

春晚诞生之初,人们曾怀着极大的好奇与热情,注视着这个尚在蹒跚学步的婴孩,为它的活泼、时髦,为它那广阔宏远的世界而深深着迷。

如今,当春晚步入40岁,那些未曾经历过电视媒体初创时代的年轻人,又对它抱之以怎样的目光?

在微博、豆瓣、B站以及自媒体上,春晚这颗石子所激起的涟漪,是任何一档综艺节目都无法比拟的。26岁的广东姑娘小池已经连续几年围观豆瓣上的“春晚吐槽楼”。

每年除夕,春晚一开播,就会有很多人开帖,实时讨论节目,感兴趣的人跟帖互动。“前排售卖瓜子”“前排领取砂糖橘,一人一个,分完即止”,大家模拟着线下聚会的空间环境,你一言我一语,“楼”越盖越高。“一般一个帖子,‘糊’组都能有几百楼,大组动辄上千楼。你要是不看春晚,这一晚上玩手机都不懂大家在聊什么梗。”

“新一代观众对春晚的反馈,是基于他们的媒介使用经验和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经验的。所以吐槽或二次创作并不等同于解构和颠覆。”孙佳山认为,这恰恰说明,“人家还在乎你,年轻人真把春晚当回事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贺少雅对《环球人物》记者讲起一名同事去北欧访学的经历——没想到,受当地华人的影响,部分本地人竟也加入到春节的庆祝活动中。

“这就是中国年文化的魅力,也体现着传统民俗当代传承的新动向。”贺少雅说。在国内亦是如此,春晚就是这40年最生动的“新动向”。媒介传播的温情陪伴、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跨越时空的中华团圆,春晚所萌生出的新的仪式感,正在融入人们日用而不知的年节礼俗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年俗的传承者。谁会离得开当代人共同的年俗呢?”

床位不够、缺少医护、没有呼吸机,农村如何应对冲击? 各地举办丰富多彩活动迎春节 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