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预计今年税费支持一揽子政策减负规模超过4万亿元,这创历史新高,也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宏观经济
此前大概没有人会预料到,中国对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税费支持力度一年能够超过4万亿元,但这是2022年的事实。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安徽省黄山市同主要国际经济机构负责人举行“1+6”圆桌对话会。李克强在会上指出,中国实施宏观政策,首先是保市场主体,因为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在疫情冲击下有些方面的困难比2020年还大。我们主要运用前几年结存的储备政策工具,通过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缓费等帮扶市场主体,今年规模预计超过4万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全国税务系统合计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7万亿元。这一数据远超2020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超2.5万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今年税费支持一揽子举措规模力度大,4万亿的规模不仅在历年中偏高,而且跟年初两会的预计比也高出不少,这是与我国今年反复遭遇疫情冲击而采取的纾困措施有关。”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退税减税降费规模约为2.5万亿元。但随着后期疫情冲击超预期,税费支持政策不断加码,这包括增值税留抵退税适用行业范围扩大看,进度加快;车市、楼市、困难主体等针对性减税降费举措相继出台;缓税费时间不断延长。这也使得今年一揽子税费支持力度超过4万亿元。
而这个4万亿元很不一般。罗志恒表示,今年超4万亿元主要是收入政策,是通过收入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与当年支出端拉动基建投资的4万亿不同。
为何决策层选择大规模减税降费?这从总理在今年3月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可以得到答案。
在上述会上回答关于减税降费影响的提问时,李克强表示,结论是要有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减税降费效果最直接。
“我记得去年到东部地区和十几位企业家交谈,他们谈到了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希望国家再出台一些宏观支持政策。我当时就说,中央政府的政策储备是有的,但需要集中使用。有三项选择,但只能做选择题,就是三选一。一是大规模投资,也许你们可以得到订单。二是发放消费券,可能会直接刺激消费。三是给企业减税降费,稳就业、促投资消费。他们沉默一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选择第三项。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公平、最有效率的。”李克强说。
他接着表示,从今年他收到的有关报告看,普遍把减税降费作为对政府宏观政策的第一个期待。“看来,施肥还得要施到根上,根壮才能枝繁叶茂。”
罗志恒表示,今年税费支持政策不仅力度大,而且方式更加多元,除了常规的减税降费外,还包括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税、缓费。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的最大亮点,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另外,税费支持政策更加精准,主要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这类事关高质量发展和就业规模带动效应明显的领域。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前述3.7万亿元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达到23097亿元;新增减税降费7896亿元;累计办理缓税缓费6797亿元。
此前不少企业家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税费等政策,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研发、运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税务部门监测的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5.3%,其中装备制造业下降9.6%,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爬坡过坎、纾困解难。
“从效果看,如果没有这接近4万亿的税费支持举措,经济运行可能会更加困难。”罗志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