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刚刚揭晓。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如何把握?从何角度切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邀请了多名专家进行点评。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作文题思考人生不同形态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表示,这个题目思考人生的不同形态。
题目尽管只提供两种形态——小时候的发问形态,长大后的结论形态,但事实上包含了无数的形态。任何一种人生形态都是人生的常态,只是不同的人生观有不同的人生态的认知。
结合创造人生、审美人生来看,一生都处在发问状态的人,可能成就更富有创造性的人生,更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也是永葆赤子情怀的人生。
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开:题目简约明确,较容易切入
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开表示,看到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为考生而感到一阵轻松。“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往往更看重结论”,是一个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观察——“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则是对这种观察的不同思考。
这个题目简约而明确,较容易切入。选择“担忧”或“觉得正常”,都是可以的,似乎没有“正确性”的负担。因此,写作的关键是言之有物,逻辑合理,自圆其说。这个作文题给出了一个明确框架,不设置陷阱,不暧昧不清,不搞口号和形式主义,其实质是不为难考生。
以往的高考作文题,最可怕的“惯例”是逼迫考生“审题”。“审题”这个词听起来就令人感到可怕,小小年纪的写个高考作文还得小心翼翼,要拼命地避开雷区,哪里碰到高压线就全盘皆输了,大热天的挥汗如雨真是太难了。这次作文题却没有明显的雷区,对于考生来说这个题目是体现出一定善意的。或许是命题老师的善意,不愿意为难因抗疫而延期一个月、不得不在酷暑当中迎考的考生们吧。有具体成长的经验教训,有具体的成长记忆,有长大过程中的困难与欢欣,都是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直接调用的。
对于考生来说,这种题目起码是有内容可写,而不必发空乏议论,不必强说一些大话和套话。既然“审题”不难,内容比较容易帖实,那么最终看作文质量的,就是学生如何调动自己过去人生经验和积累,如何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语言能力了。当然,不是空发议论,不是堆砌好词好句,不能完全依靠套路写作文(靠套路大多数都是中等评分吧)。真实、自然、准确地表达,是最好的语言。
复旦附中语文正高级教师王希明:注重思辨,充满哲理
复旦附中语文正高级教师王希明认为,今年的上海高考作文,一如既往地重思辨,又充满哲理气息。缺了思辩,哲理便会空洞,没有哲理气息;思辨往往又会面目可憎。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今年的作文题有一定审题难度,有嚼劲儿但又不至于咬不动。关键短语是:喜欢发问、看重结论。核心问题是:你觉得小时喜欢发问长大后重结论这一现象,是否正常?不管选择写是否正常,都要说明理由。
以下问题比较重要:为什么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为什么人们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为什么从喜欢发问转变为看重结论了?这种转变是否合理?有何弊端?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文题不直露、有余地才能有韵味儿。直露,就容易喊口号,缺了语文味儿,没有美感。没有余地,考生就往往以华美的词藻加上泛滥的材料表达题目早已说尽的道理。
这个作文题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谈谈你的认识”也是非常友善的引导语,没有强行规定方向。这就意味着有余地。它关联的是人的成长,与教育问题、与社会的功利浮躁之风都有关系,可扩展性很强。
何况写的又是人生哲理相关内容,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友善的题目。人人有话可说,人人都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就可能写出韵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