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村一面”到“各显神通”
深圳城中村见闻
新年伊始,深圳再次传来喜讯: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这个用县域大小面积创造了省级经济体量的经济特区,再次跨上一个新台阶。
然而,你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一座城市,依然有1000多个城中村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即便是最核心的CBD,也能见到“城村共生”的景象。
在特区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城市滋养中,这些城中村变了,从“三来一补”的“千村一面”到产业形态更迭的“各显神通”;但它又没变,依然具有包容、奋斗的精神和充满无限可能的梦想。
这里既有蓝领工人和小商贩,也有程序员、设计师和公务员。它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接纳,更含有深圳数十年来形成的基因。春节期间,记者走进多个城中村一探究竟。
新旧之间看“变”
房屋外墙被涂上彩色的图案,注入有品位、有文化、充满现代感的各种特色元素,恍如来到动画中的村庄。
位于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下村社区的西柚小镇,56栋普通农民房被重新定位后,摇身一变成为年产值超5亿元的产业空间。
从单一的房屋出租到集人才公寓、创客办公、涂鸦艺术、网红打卡场景、主题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体,西柚小镇是深圳众多城中村的一个缩影。
漫步在宝安区松岗街道南岸村,一条以琥珀为主题的步行街,四条以蜜蜡、血珀、金珀、蓝珀为设计元素的巷道,让这个昔日布满管线“蜘蛛网”的城中村有了独特的韵味,成为宝安的又一个网红打卡地。
变,是深圳城中村永恒的主题。
城中村是深圳“三来一补”时代的独特产物,是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一落脚点”,居住是其主要功能。近年来,深圳采取“物业托管+统租运营+综合整治”方式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解决了环境脏乱差、治安管理薄弱、交通不便等系列问题。
宜居宜业“看得见月亮”、一村一景“忆得起乡愁”、历史与文化交融“留得住记忆”……如今,这些城中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居住载体,更是创业、就业、商业的重要场所。
快慢之间看“融”
陈旧、落后、低端。有人说,与高端的写字楼和花园小区相比,城中村是深圳发展慢的表现。
走进深圳市中心区的新洲村,每到中午饭点,饭戒新洲店会收到周边写字楼外卖订单的“密集轰炸”,“90后”老板吴万章总是气定神闲。
他的“秘密武器”是后厨里的智能滚筒炒菜机和单份菜炒菜机器,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出餐只需8分钟,足以应付每天中午的订单高峰。“店面虽只有50平方米,但每天营业额过万元,线上交易占八成。”吴万章说。
这样的案例,在深圳城中村俯拾皆是。
除了餐饮业,快递业、高科技企业、智能化生活等也在城中村“开枝散叶”。
在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从种田、到“种房子”,再到“种高科技公司”,当地正探索“创投+孵化器”,成立深圳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投资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10多家初创企业。
走进南山区南山街道南园村可以看到,自助服务平台等超50个“互联网+服务”载体下沉到村居之中,居民可自助办理户政、出入境、交管等业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村融入城,城包容村。融,贯穿深圳城中村的发展始终。
进退之间看“势”
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如同“见缝插针”。有人说,深圳的城中村“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位于南山区沙河街道的白石洲村,因距离深圳的“科技心脏”南山科技园不到2公里,这里“烟火气”和“科技味”交融,部分区域已经进入旧改流程,从传统的城中村向“未来智慧城市”目标迈进。
伴随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转型,部分城中村顺势而为,在深圳先行示范的道路上“探路先行”,也有不少城中村闹中取静。
地处龙华区观澜街道的鳌湖村,是一个百年历史客家古村。2012年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陆续聚集于此,结合当地特色开展艺术创作。经过艺术家们的设计和改造,这个村已逐渐将古村、艺术、日常生活连接起来。
记者看到,公园、酒吧、咖啡厅、餐厅等点缀其中,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群在此共同生活。“古村的传统文化激发艺术家创作灵感,艺术也改变了村民的思维和观念。”村民邓春儒说,大家共同创造新的村落文明,推动鳌湖村与城市共融。
截至目前,深圳已有甘坑客家小镇、沙栏吓村、鹏城村、上围村和鳌湖村5个省级文旅特色村,呈现出古老村落、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的共生共存。
未来之势,就藏在城中村“各显神通”的进退之间。(记者周科、孙飞、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