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心雕虎·冯大中⑪|放虎归山竞自由,威猛柔静焕新生
来源:央视网
本溪冯大中,擅画山水,虎画则尤为精妙。画史上山水画大师不少,但尚无一人称得上是画虎大师。自大中出,这画虎的老题材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其实,老虎没有变,变的是人,是主体,是画家的情调、技法、艺术样式。画虎者不少照抄前人虎皮居多,没有大中的这番情思、这番水准、这番难度,他超越了前人。
《踏春图》/58.5×50.4厘米/纸本设色/2012年
《霜晖》/145×380厘米/纸本设色/1994年
在中国民间,至今仍有许多乡村母亲保留着为孩子缝制虎头鞋、虎头帽的风俗,期望自己的孩子像虎那样的雄健。大中喜欢画虎,人们喜欢他画的虎,也许就是这种审美传统的延续。
《天地玄黄》/192×250厘米/纸本设色/2008年
大中画虎,从整体上来说,有两个特殊点。其一,他对虎有独特的认识,不落“下山猛虎”“帝王之气”的简单化、代代相因的俗套。他把虎当人来画,在他的笔下,虎有恋情、有爱子亲情、有恋母情结、有思乡之梦、有天伦之乐、有清寂哀伤……他的虎孤独自傲,威而不露,不像猴子般轻佻,一如大中其人,有傲骨而无狂态,只把尊严和抱负深藏起来,悄悄地落实到他那一丝不苟的艺术创作中。他不仅知虎、爱虎,赋予虎人文的精神,甚至把它当自己的化身了。其二,他的虎有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极尽绘画的精微,这恰如他把虎含蓄化那样,并不以剑拔弩张的线条和纵肆泼放的墨色取胜,而以尽精刻微的笔法与月色朦胧般的谐和性表现见长,以至于从不妄下每道笔痕,他把工笔画之工推向了极致,但感觉上却很超逸轻松,令人叹为观止。他并不像民间艺术人那样把虎的色彩强化,而是把色彩淡化、雅化。他很少画激烈运动中的虎,而是把虎静化、柔化,在静态的造型上和形体的转折中内涵着力。在威猛与柔静之间,在整体气势与精谨表现之间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月华》/165×96厘米/纸本设色/1993年
《苍茅白露》/215×452厘米/纸本设色/2007年
虎只有在大自然中才显示出真的虎性。大中的虎,无论是有无背景,都是大自然中的虎。大中的山水、花鸟画功底,尤其是山水画技巧,为他表现虎与自然的谐和关系奠定了基础。他不管画山水还是画虎都追求整体气势与尽精刻划的统一,达到了远看有势、近看有质的视觉效果。这位认为山水最便于抒情而同时又喜爱描绘大动物的画家,亦时常将山水与走兽构成为一个和谐的世界,创作出既可以称为山水画又可以称为动物画的作品。那雪原月夜中踯躅的孤熊,那冬雪初溶春溪乍开时悄语的一双白鹤,动物融入了大自然之中。这种选择预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蹊径。正像大中将中国画与西洋画、日本画、版画的技法进行融合表现那样,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品类既有它的微妙的界域,也有着相互沟通相互开放的可能。当画家既专一又广采博取,当诗人把功夫放在“话外”,正像放虎归山那样,获得的是无尽的自由。
《摇篮》/62×128厘米/纸本设色/1995年
《天伦之乐》/190×158厘米/纸本设色/1986年
大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他在不惑之年时曾写道:“回觅儿时的天真曾赋予浪漫的梦幻;自然造化的情愫曾赐予创作的灵姓;十年画壁,使我窥见了艺术的‘莲界’的神妙天门。在雄浑浩茫的东北山麓,在漫长崎岖的野径坎途,向着耸立的高峰,我艰难地攀援着……”
如果说体育竞赛是向人类极限的挑战,艺术则是永无极限的挑战,大中当然明白,在艺术储备和艺术操作的实践中,艺术家实际上是永远跑不到终点的苦行僧。(刘曦林,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原主任)
《七九河开》/187×122厘米/纸本设色/2013年
《霜晓》/120×112厘米/纸本设色/1988年
《初雪》/200×200厘米/纸本设色/1984年
《母与子》/144×144厘米/纸本设色/1986年
画家简介
冯大中,1949年生于辽宁,号伏虎草堂主人。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冯大中的作品《苏醒》、《母与子》入选《中国美术全集》;作品《苏醒》、《惊梦》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及《中国百年画集》;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数十件作品被国内外重要美术馆、专业机构及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