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昨晚,《焦点访谈》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来源:重庆发布
在中国的大西部
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双城经济圈
是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
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日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正式印发
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
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是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
中国又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意味着成渝地区将崛起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
那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个什么圈
又该怎样画好这个圈呢?
11月17日
《焦点访谈》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带大家关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都“圈”在了哪里呢?最近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首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做了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我国中西部,以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为核心,范围包括重庆中心城区在内的27个区县,以及开州、云阳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其中绵阳、达州、雅安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9800万,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
那么,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意义何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加速推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说:“从国际局势来看,全球出现了分化,逆全球化思潮也在全球涌动,这种背景下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促进国内市场扩大,推进消费水平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内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风云变幻中要从容应对挑战,就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尤其要挖掘我国自身内部潜力。
肖金成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上周边,人口超过1亿多人,这1亿多人既是一个大市场,又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优势条件。”
从全国的经济总体规划布局来看,此时加速推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至关重要,也恰逢其时。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形成优势互补、相对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已经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以全国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贡献了约38%的GDP。而西部则长期处于“跟跑”状态,缺少强有力的支点撬动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单单着眼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它是从全国整体战略布局,立足未来长远的战略,使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地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使我们国家增长的引擎更多,形成一种多极化的网络。”
在《规划纲要》中,以四个关键词阐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即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这四个关键词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的模样勾画了出来。
那么这个“圈”究竟该怎么画?《规划纲要》也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出了九项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这九项重点任务,每一项都明确而具体。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这些任务将逐一落实。这既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契机,也意味着巨大挑战。
在这九项任务中,“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格外引人关注。和其他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两个城市的双核驱动。重庆和成都这两座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无疑,这两座城市将以强大活力共同引领整个经济圈的发展。
以双城带动整个区域尤其是周边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目标之一。《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双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
肖金成说:“纲要明确提出特大城市要瘦身健体。所谓的瘦身健体就是规模不要太大,而且产业结构要优化,空间布局要调整,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产业,把一般的制造业向周边疏解,这样周边的城市都能发展起来。”
成渝地区人口密集,周边农村人口比例较高且发展相对落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不仅能带动多个城市发展,也将极大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百姓得到实惠、分享成果。
肖金成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通过城市产业集聚,提高城镇化水平,通过城乡融合,城市带动农村,使农村地区人均享有的资源比例提高,他们就能够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富裕起来,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途径。”
要实现这样的规划蓝图,关键要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搭建高质量、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对区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成渝地区的高端要素和产业加速集聚,已经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一些重要领域如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不断壮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此次发布的《规划纲要》对未来产业发展也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而这也是当地一直在推动的产业发展方向。
比如,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苹果无线充电器、智能遥控器,约一半的华为平板电脑后壳都出自四川宜宾的一家企业,而这些产品所用的芯片、显示屏基板等配件,有三分之一都来自重庆的一家企业。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
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是着眼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方方面面的提升,比如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具有重要意义。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主要水源涵养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起来,将极大减小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屏障。这是党中央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守护中华民族的福祉而进行的长远规划。
在《规划纲要》中还提出,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一重要任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我国对外开放布局中占据重要战略位置,它是“一带一路”和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说:“现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成渝为起点向西北方向联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成渝开始,通过广西北部湾出海口,又联系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沿海港口,相当于把‘一带’和‘一路’打通连接形成了一个新的循环。”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我们构筑了陆海联动机制,把沿海开放跟内陆开放结合起来,实现东西互济,实现全方位的、高水平的开放,成渝地区在这里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支撑点。”
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变幻,挑战和困难接连不断,但我国将继续履行承诺,促进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和经济复苏,推动构建共担风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而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显然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了明确的阶段目标:
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和重庆这对双子星城市怎么融为一体、优势互补是个核心课题。两座城市未来除了各自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更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打破壁垒、疏通瓶颈,共下一盘棋,共建经济圈,唱好这首“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