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约4500万年前原始偶蹄类“二连豨”化石

日期:11-12
化石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约4500万年前原始偶蹄类“二连豨”化石

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约4500万年前原始偶蹄类“二连豨”化石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孙自法)作为现生陆地哺乳动物中多样性最高的有蹄类类群,偶蹄类数量众多、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其起源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消息说,该所李茜研究员等人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约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一类原始偶蹄类化石,经研究建立偶蹄类新属并命名为“二连豨”,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线发表。

“二连豨”的系统发育位置。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二连豨”的系统发育位置。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李茜介绍说,在二连盆地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其牙齿结构非常简单,是典型的丘形齿,连接主尖之间的棱脊弱发育。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该化石材料与偶蹄类中已知的各个属种都不尽相同,牙齿结构和一些头骨特征上显示出与缅甸和泰国中、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偶蹄类更为接近,但明显比它们有更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建立偶蹄类新属“二连豨”。

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二连豨”在早期偶蹄类中位于较为基干的位置。根据“二连豨”完全丘型齿的特点推断这一类动物很可能以较嫩的植物为食,以避开与动物群中占主导地位的奇蹄类之间的食物竞争。

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地区地层出露。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地区地层出露。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李茜指出,内蒙古二连盆地此前已发现大量的奇蹄类、啮齿类及兔形类等化石材料,该盆地内中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面貌已基本形成,但偶蹄类在该动物群中所占比例很小,本次“二连豨”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丰富了这一化石动物群的组成,也为认识早期偶蹄类在亚洲的演化,以及探讨早期偶蹄类中不同门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中科院古脊椎所表示,始新世初期不同类型的原始偶蹄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大陆,这使得偶蹄类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认识。因此,包括“二连豨”在内的早期偶蹄类化石材料研究,对不断完善偶蹄类类群认知、理解其具体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完)

责任编辑:刘光博

测温不严格、员工未戴口罩……北京丰台点名通报这15家企业 大连一大学城34名学生确诊,两所学校近2万人,学生在寝室上网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