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主要系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日期:08-26

原标题: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主要系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主要数据成果新闻发布会在自然资源部举行。据介绍,“三调”成果显示,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地类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广华通报“三调”数据成果及相关情况时说,从过去10年间的地类转换情况看,既有耕地流向林地、园地等地类的情况,也有林地、园地等流向耕地的情况,总的来看,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主要系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

“可能有人会认为耕地上种果树、茶树等变为园地,耕作层没被破坏,仍然可以当作‘耕地’来对待,不必对‘耕地’‘园地’做区分。”王广华介绍,在管理上,从“一调”到“三调”,耕地和园地一直是两个并行的一级地类。这两个地类,在种植作物、种植方式、种植收益、对耕作层和耕作条件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王广华解释,耕地种植的多为一年一季或多季收获的粮棉油糖菜等农作物,园地则以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的方式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耕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而园地上产出的主要满足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化的需求。

王广华说,耕地流向园地、林地等农用地,有的不破坏耕作层,有破的坏耕作层,再恢复为耕地还要考虑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因此,从耕地保护来看,严格区分“耕地”和“园地”地类,可以有效支撑对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更好地落实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的规定。

王广华提到,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和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两类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成本。

“只要统筹安排,严格管控,完全可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王广华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底图,合理确定各地耕地保有量目标,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从严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

在“三调”初步评价的基础上,正在组织各地逐地块开展耕地开发适宜性论证,确定可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安排开垦。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严把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关,将所有补充耕地逐地块落图、入库,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红星新闻记者高鑫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云南瑞丽25日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公布 研究还原广州疫情“1号病例”就诊现场 发现气溶胶“跨楼”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