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专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其中一项议题是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如何看待当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记者就此对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进行了专访。过去,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记者:从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看待这一发展思路的演变?董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财经委作为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决策平台,所研究的都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长远战略。这次也不例外。中央财经委这次会议系统回答了共同富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基本路径、工作着力点等,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架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始终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向前走,每一步都是以目标作牵引,体现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结合。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目标是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尽可能消除贫穷,在路径选择上,则是以“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来实现。到了十八大以后,在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就有目共睹。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后,随着共享理念深入人心,让发展成果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成为广泛共识。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现代化又成为了新的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如今,我们进入到新发展阶段,有了新的发展基础和条件,比如经济总量到了一定规模,经济结构也比较好,创新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等,尤其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正在向着高收入国家迈进。如果说在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所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那么“十四五”时期则需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综合考虑我国的阶段性特征及现有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擘画2035年远景目标蓝图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首次。可以说,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客观条件,我们都已具备了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记者: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为什么要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富裕?董煜: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重大的创新,过去说到富裕,大家只看钱袋子满不满,实际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升级的。在现代化条件下,人们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而是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只有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感到满意和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裕。也就是说,仅有收入提高还不够,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中央财经委的这一提法,恰恰说明我们现在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落实。既关注可以量化的一些物质条件,也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体现了“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思路,即以系统观念来看问题。我们知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协同推进,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同步推进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当代有部分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已超出了对物质生活的单纯追求,对此中央不仅看到了,还在这次会议上专门作出了部署。我认为,这是我们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下高水平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一个体现,也是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记者:会议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对此,您怎么看?董煜:对于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辩证地认识,不能简单从字面片面理解,尤其要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把它看成只是少数人的福利,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平均主义。中央特别强调,就是为了避免认识偏差带来错误解读。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先富带后富”依然会存在,但这并非阶层固化,而是要扩大工作收入群体,让更多人进入高收入行列。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不同阶段,总有一部分人群可能相对会高一点,这是正常的。即便实现了共同富裕,也只是说我们的整体平均水平比现在要高,达到一个富裕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底兜住。让更多的人,哪怕是收入相对低水平的人,也能处在一个比现在高得多的水平上。小康也不是说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共同富裕的人均收入水平会远高于小康。即使到了共同富裕实现那一天,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处在同一水平上,依然会有一部分人收入相对较高,一部分人收入相对略低。我们想要的是一种橄榄型的分配结构,整体的平均水平高低至关重要。记者:我们知道橄榄型分配结构中间大、两头小,此次会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什么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实际举措?董煜: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为4亿,到2035年有望达到8亿。这样巨大的市场,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中等收入群体在整个收入结构中占主体,也就是事实上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由于群体间差距小、利益趋同,需要做的调高和托底的工作少,社会矛盾较小,有利于社会稳定。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3次会议,就曾专门研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工作。我们的决策,都是有脉络可循的。在8月17日的会议上,针对相关工作提出,“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什么叫抓住重点?重点又是什么?重点就是重点人群,针对不同人群相应有不同侧重。比如说,针对科研人员,可能更多要从激励上下功夫;针对企业家,更多要从保护产权、促进规范经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针对农民工,一方面要鼓励他们通过提高技能水平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解决他们在城市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等等。理解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要求记者:就会议内容而言,推进共同富裕,有哪些基本原则?您对此如何认识和理解?董煜:要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格局中去看问题,也就是说,共同富裕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它实际上是与整个经济工作发展大局,与整个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紧密结合的。比如说,会议提到“提高受教育程度”,这就与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与职业能力建设结合在一起了。再比如,“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等论述,则是和改革结合在一起,与经济工作中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在一起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是收入分配格局的需要,同时也跟财政工作相结合,要根据公共财政的发展情况加以统筹,当前要加强普惠性兜底性的一些工作。后面说到“循序渐进”,这也是中央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不搞“运动式”、一步到位,而是久久为功,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记者:有了基本原则,促进共同富裕还应从哪些方面具体着力?董煜:这次中央的部署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要从促进共同富裕出发,去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针对共同富裕,会议提出了九“要”的着力点,值得关注。比如第一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就是经济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条关注中等收入群体,第三条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条对高收入的规范调节等。每一个举措,既是为了共同富裕,同时也是本来就要做的顶层设计的内容之一。理解共同富裕,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要求。比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富裕,这就是高质量发展下才有的需求。再比如说,区域平衡性、行业协调性,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到可口的蛋糕,这才是共同富裕。这不光是一个大和小、多和少的问题,还有质量在里头。所以说,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成果共享的质量也会比较高。促进共同富裕,已内化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部署当中记者: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如何看待当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董煜: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新部署,明确了下一步经济工作的主目标,确立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毋庸置疑,经济工作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要满足多样化的、更高水平的需求。我们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现有需求的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改革可以适应这些变化,满足相应的更高需求。具体来说,“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安排,就是为了解决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一些难点堵点问题。比如产业方面,强调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这支队伍是劳动者的主力军,加强队伍建设既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也可以让产业工人得到更高的收入水平。再比如说,“十四五”规划特别强调构建国内强大市场,而消费与收入水平又是紧密依存的。此外,“十四五”规划里面也涉及区域协调发展,实际上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也是为区域之间大的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再比如说“十四五”规划还有一块重大任务是新型城镇化,这就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更好地生活、获得更好条件提供了基础。还有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包括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的内容,更是与共同富裕直接相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以说,共同富裕是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去推进,而这个系统工程本身就已经内化在“十四五”规划的各项任务部署当中,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则进一步明确了实现的具体路径和着力点。(管筱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