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只以“碳中和”命名的基金来了!怎么投资?
导读: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CCER配套市场已经开始升温。
业内认为,“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碳中和”细分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等产业链受益于供给、需求相互拉动,产能密集待投,确定性趋势明显。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庞华玮、王晨、李德尚玉、孙煜
编辑丨朱益民、李博
首只以“碳中和”命名的基金来了!
怎么投资?
图/图虫
近日,西部利得基金的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获批,它将成为市场上首只名称中含有“碳中和”字样的公募基金产品。
西部利得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陈保国表示,该基金的投资将核心围绕受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和行业,主要关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负碳排放技术、信息数字技术等领域中,可能出现的对现有行业产生影响的技术创新点,这都有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投资机会。
而证监会7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除了西部利得基金外,汇添富、海富通、创金合信等基金公司也申请了名称中带“碳中和”字样的基金,具体名称分别为:汇添富碳中和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海富通碳中和主题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创金合信2060碳中和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
另外,目前在申请的基金中还有9只名称中带有“低碳”、“新能源”。
“碳中和”概念在我国投资领域的兴起,缘于我国对世界承诺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面不再继续增加,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达到“碳中和”的目标,重点是需要发展新能源和科技产业。
基煜研究认为,目前市场上自称为“碳中和主题基金”的产品由于没有明确的投资范围界定,因此合同对基金投资的风格会缺乏相应约束。预计未来名称中含有“碳中和”字样的基金,会对投资范围做进一步的明确规范,确保基金投资更紧扣“碳中和”的相关行业。
那么,“碳中和”主题基金是否值得投资?
目前市场上尚没有以“碳中和”命名的基金,但市场上其实已有不少与“碳中和”同类概念的基金,比如“低碳”、“新能源”、“环保”等命名的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有13只“低碳”命名的公募产品,从近期来看,它们总体表现还不错,但分化也比较明显。
在5月13日至7月7日的这一轮反弹中,不到两个月,13只“低碳”命名的基金中,已有9只涨幅超过10%。
其中,长信低碳环保行业量化基金更是高达39.42%。此外,被动指数基金——低碳ETF(516070.OF),自5月13日以来的涨幅也超过了30%。
公开数据显示,长信低碳环保行业量化基金是一只小基金,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规模不到1个亿,重仓多只锂电池股,比如宁德时代、亿伟锂能、赣锋锂业、当升科技等,这些个股近期表现都很出色。
但以“低碳”命名的基金,也有收益比较一般的,比如,截至7月7日,自5月13日以来,诺安低碳经济A的涨幅为1.39%,富国低碳环保为4.62%。
业内认为,“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碳中和”细分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风能等产业链受益于供给、需求相互拉动,产能密集待投,确定性趋势明显。
长信低碳环保行业量化基金的基金经理左金保表示,“碳中和”规划的出台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长远的发展空间,化石资源的使用率将降低,从而带动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新能源车的产销也有望提速。
国海证券认为,从政策角度看,通胀压力下行利于碳中和政策实施的,因此未来供应压力将增加,碳中和商品有望进一步收益。
不过,基煜研究建议,如果投资者想要投资碳中和主题的产品,首先要关注基金合同碳中和范围是否明晰,其次考察基金经理之前管理产品的风险收益表现,建议投资人优选投资范围明确且基金经理有较好风险收益业绩记录的基金产品。
全国碳市场7月启动!
国常会提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
7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试点基础上,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将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推出支持碳减排的措施。
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原定于6月底上线,但由于一些程序上的原因推迟。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CCER配套市场已经开始升温。
此次国常会还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这也将成为央行加码绿色金融部署的关键之笔,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的首个履约周期,2000余家发电企业需要在碳市场上线后到年底的半年时间内完成履约任务,还有诸多重点议题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厘清。
图/图虫
多个行业逐步纳入
一名接近交易系统的人士7日向记者表示,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日期仍未确定。此次国常会公布的“于今年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这一新时间表较之年初的计划已有所推迟。
全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40%的发电行业先行纳入全国碳市场,据生态环境部的部署,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航空等其他七大行业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被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此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是发电行业,正式纳入后需在市场活跃度、碳价、CCER抵消等方面进一步关注。
华能碳资产公司总法律顾问钟青博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是目前立法层面最重要的任务,今后还应完成人大层面的立法以彻底解决立法问题。政策方面应尽快纳入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行业,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同时,李新创认为,对于水泥、电解铝、钢铁等将陆续纳入碳市场的重点排放行业,要推动开展以下几方面技术工作:
一是纳入碳交易控排企业清单;
二是确定碳配额分配原则及方法;
三是现有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MRV)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等。
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先后发文正式委托建材、钢铁、石化三个行业的相关行业协会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
由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市场开启后交易规则、排放核查、履约与处罚流程等进一步的能力建设,投资机构和自然人准入的具体细则,抵消机制的启动等。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
CCER配套市场业已升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虽然全国碳市场推迟开市,但随着全国碳交易临近启动,近期如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配套市场也逐渐升温。
6月25日,包钢股份(600010.SH)与岳阳林纸(600963.SH)签署碳汇合作协议。根据双方碳汇合作协议,岳阳林纸从自有林地碳汇量开发等三个方面保障提供包钢股份不少于200万吨/年的CCER的自愿减排指标,排放周期不少于25年,即提供总量不少于5000万吨的CCER减排指标。
按照当时市场价格约30元/吨至40元/吨的CCER价格测算,如该交易实施,预计对岳阳林纸业绩影响约6000万元/年至8000万元/年,约占公司2020年净利润的14.5%至19%。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包钢股份和岳阳林纸所签订的协议,将为其他企业提供参照,未来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华宝证券在点评近日碳市场时指出,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高排放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排放,排放配额的市场化交易手段为其提供安排动力及经济性支撑,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企业也将受益于自愿核证机制的推广,通过CCER交易实现企业价值重估。
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为绿色金融加码
此次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
如何围绕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成为央行加码绿色金融部署的关键之笔。
一周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业内人士对于央行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的揣测颇多。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或包括三类:
一是常规货币政策,即公开市场操作和准备金要求。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直接或间接购买绿色资产,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流向可持续发展领域。在准备金要求方面,央行可以用差异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来支持和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二是再融资政策,央行可以考虑将绿色标准纳入抵押品框架中,从而改变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组合,此外,若高碳行业的资产成为不合格的抵押品,将减少商业银行持有高碳资产的比例。通过改良央行的抵押品框架,最终影响不同行业的融资成本,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三是信贷支持政策,建立绿色信贷框架,引导银行将更多的贷款提供给绿色产业。对于持有特权绿色资产的商业银行,央行将降低贷款利率,进而扩大绿色投资。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看来,央行可以充分发挥定向再贷款对碳减排的支持作用,通过开展绿色再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增加绿色信贷投放。同时还可以参考德国模式,发挥政策性银行对金融支持碳减排的引导作用。此外,在监管政策方面,可以设置差异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通过提高高碳资产风险,降低绿色低碳风险权重,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绿色部门。
除上述措施以外,央行还可以通过考虑差异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TMLF)、差异化的风险权重、ICAAP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措施,来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碳达峰、碳中和。
专家称绿色再贷款或成首选
图/图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工具。今年3月,央行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要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绿色金融政策思路明确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过“三大功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
二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
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央行提出的绿色金融领域的“五大支柱”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深化国际合作。
碳减排支持工具有哪些?
央行的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箱都有哪些工具?
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曾经透露: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与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工具类似,即向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机构定向提供低成本资金,要求金融机构为节能环保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的金融支持。比如绿色再贷款,聚焦于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重点项目。
董希淼认为,绿色发展需要长期巨额的资金投入,因此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增加绿色信贷投入,创新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和引导,鼓励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和项目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纳入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由绿色产品、绿色项目、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等要素组成的绿色发展体系,在绿色发展中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央行的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应该包括碳减排项目相关的再贷款,再贷款对项目本身有一定标准的要求,需要保证贷款用途和投向,实现碳减排的作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曾刚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包括三类:
一是财税型工具,对排放企业征收排放税是一种减排工具,通过征税使高排企业提高资金成本,增强减排动力;
二是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比如碳中和债券;
三是市场型工具,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相对市场化的减排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常规货币政策工具、资产投向管理、信贷政策和抵押品管理框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研报中表示,如果我们将央行提出的绿色工具与国际研究和实践中的绿色工具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我国央行提出的绿色工具中,强化信息披露、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提供绿色专项再贷款、优化央行资产投向和深化国际合作等,都是国际研究与实践中所推荐的措施。
除上述措施以外,央行还可以通过考虑差异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操作(TMLF)、差异化的风险权重、ICAAP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措施,来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