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土地确权给农民吃定心丸 宅基地释放新能量

日期:06-24
农民土地确权

原标题:规范土地确权给农民吃定心丸宅基地释放新能量

土地确权后,通河“吉尼斯稻香村”连片稻田大机械收割。(本报资料片)

土地确权后,通河“吉尼斯稻香村”连片稻田大机械收割。(本报资料片)

冰城六月,进入“挂锄期”,农田里没啥活儿了,阿城区红星镇农民梁文轶又赶蜂进山了,养蜂是梁文轶种地之外的又一条增收路。2017年第二轮“土地确权”,梁文轶是拿到黑龙江“第一证”的农户,他家的17.65亩土地有了“红本本”,梁文轶说,那一刻他心里特别踏实。

“拿证”第二年,梁文轶就注册了家庭农场,如今,他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已达200亩。他还拿着“红本本”贷款,养了100箱蜜蜂。他说,“人勤地不懒”,冒油花的黑土地就在那儿,干多少、挣多少,都是自己的。

“规范确权”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在第二轮“土地确权”中,阿城区是国家级试点单位,梁文轶所在的红星镇是试点镇,10万农户成为全省第一批拿到国家颁发的“红本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人,“规范确权”给农民们吃了“定心丸”,“土地确权”确到农民心坎上。

“明晰的土地权属,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土地流转让‘地拴人’现象得以破解,外出务工的乡亲再不用担心‘地没了’。”阿城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相关负责人黄立军介绍,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闲置劳动力有了更大务工转化空间,“土地确权”促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

“土地确权”推动了适度规模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通河县共有水稻田160万亩,超10万亩的合作社、合作联社发展到4家,上千亩规模的家庭农场比比皆是。连片规模化种植、统一品种,有效阻断了“基因漂移”,保障通河生态稻米品质纯正。

呵护黑土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土地确权”从情感上让农民与土地更近,农民有了权属意识,注重选择良种、科学作业,并有意识地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木兰县68岁的农民邱太臣说,土地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农民的依靠和指望。土地明确了长期归属,不再是“借鸡下蛋”,更多农户给自家地上农家肥。邱太臣曾是木兰县东兴镇西南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和2017年“土地确权”他都赶上了,“过去大田地挨地、垄挨垄,权属模糊不清,容易发生矛盾纠纷。‘土地确权’后,都是卫星定位打垄,分毫不差。多出的土地纳入新增地源管理,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老百姓种明白地,挣明白钱。”

在通河、巴彦、阿城等区、县(市),机械化深翻配合腐熟技术进行秸秆全量还田,受到农民青睐。经严格论证,秸秆全量还田,次年可节约肥料投入约1/5,每亩至少节省25元,秸秆还田之后3年还会逐年释放肥力。“龙江第一镰”掌门人付鹏飞表示,如今,以破坏地力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成为历史,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在黑土地上成为自觉。

“老屋”进档案宅基地释放新能量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里老旧危房改造陆续展开,推动农村宅基地明确权属工作走向纵深。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作为全县的试点村镇,去年推倒第一批“老屋”。老屋宅基地信息全部装进档案,县、镇、村三级盖章,确保产权人享有相关权益,得到村民的积极响应,腾出的土地种上经济作物,有效推进了“菜园革命”进程。

“老屋”进档案带来了生态宜居新景象,也促进了产业兴旺。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屈耀明认为,“老屋”进档案也是“土地确权”内容,“老屋”地理位置、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等信息一目了然,宅基地释放出新能量。同时,还起到“开智”的作用,促使农民更注重抱团规模化发展,并更注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科学种植、品牌种植。如今,鸭稻、鱼稻、蟹稻、小龙虾稻已成为通河县祥顺镇的特色稻田“套种养”模式,稻田里养活的鸭、蟹、小龙虾等成了有机生态稻米活标签。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哈尔滨责任在肩,履职尽责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土地确权”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黑土地上的众乡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放开手脚追求美好生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得以有效激发。

民进党当局利用行政权力操纵股价谋利?前台北市副市长呼吁调查 北京中考语文作文考“我是一粒种子”“未来电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