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共产党员丨光未然:以笔为枪的歌者

日期:06-22
黄河大合唱

原标题:课本里的共产党员丨光未然:以笔为枪的歌者

来源:央视网

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光未然

课本里的共产党员丨光未然:以笔为枪的歌者

央视网消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句歌词很多人都熟悉。80多年来,《黄河大合唱》在中国乃至世界很多地方都被传唱着,而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它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上面这句歌词就源自此乐章。

1939年,26岁的光未然和34岁的冼星海在延安相遇,碰撞出了《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史诗、旷世经典。是什么让年轻的诗人光未然在短短五天时间里写就了四百多行的煌煌诗篇?

光未然是张光年的笔名,1925年,13岁的光未然在湖北老家随进步青年参加革命,15岁成为中共正式党员,20岁时进入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学习,创办学生剧团,组织抗日救亡演剧活动,撰写救亡文章。

1935年,22岁的光未然在武汉组织了宣传抗日救亡的“拓荒剧团”,正是在和这支队伍一起转战抗日期间两渡黄河的经历激发他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诗篇。

战争环境里,一首好歌不亚于一支军队。光未然首先是个革命者,然后才是文学家、诗人,他的信仰从未改变过。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民族精神。而就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光未然[是否加革命理想]的革命理想被黄河奔腾不息的浪涛[是否改涤荡]涤荡,被纤夫们艰辛的劳动号子感染,创作出这样一部恢宏的诗篇。在战争年代,救亡歌曲就是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去保卫祖国,捍卫民族尊严;在和平年代,救亡歌曲让听众警醒,不负时代赋予历史重任。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这样告诉合唱团团员:“《黄河大合唱》要让观众听完以后不光要泪流满面,还要咬牙切齿。”

1939年3月,在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的窑洞里,一场小小的朗诵会开始了。据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回忆,在这里,光未然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400行歌词朗诵给演剧三队队员和作曲家听,而当时,冼星海就静静地坐在门边的椅子里。“后来父亲每每说起当时那情景,都兴奋不已。”

随后的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现场没有几件像样的乐器,甚至加入了搪瓷缸和金属勺子,这场演出却令“台下发出狂热而持久的掌声”,那天光未然身披黑色大氅遮挡住拐杖和受伤的手臂,亲自上台吟诵。

80多年过去了,光未然逝世后,他的家人一直在给他寻找一个理想的安葬地。2003年7月,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代表全家在青海省选中了一处三面环山的美丽处所——黄河源头附近的高原小县——循化县。这位黄河歌者、长江儿子的骨灰伴着玫瑰花瓣静悄悄地、诗意般地融入了那给予过他灵感与激情的母亲河。

海南将打造5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 红色村庄蝶变 村民喜获分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