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人象和谐共生
从西双版纳启程,一路北上至昆明,被称为“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凭借着憨态可掬的形象已经“霸屏”互联网一月有余。
野生象群性情凶猛,具有攻击性。“安全防范指挥部门一路上除了监测,还给沿线群众做宣传。很多村民不了解大象习性,很容易引发人象冲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说。
既要防象避象也要爱象护象,是促进人象和谐的关键。近30年间,我国野生亚洲象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长期活动范围也扩大到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3个州市的12个县市区。如何防范人象冲突,云南多地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群山环绕、绿树苍翠,长期有象群活动,开展亚洲象预警监测是当地一项重要工作。思茅区林草局副局长唐英介绍,纳吉村安排了6名当地村民作为亚洲象预警监测员,“每天早上在农户还没有外出劳作之前,监测员就通过手机短信或者微信平台发送预警信息,便于群众及时避让防范”。
为提高群众防象意识,当地政府近年来经常开展亚洲象保护与安防宣教活动。记者在纳吉村看到,按照亚洲象安防体系建设有关要求,村道上设置了警示牌,并安装太阳能路灯,便于村民较早发现野象。“以前村民会在房前屋后种植芭蕉等大象喜欢的农作物,现在全部砍掉了,以降低亚洲象进村寨频率。”纳吉村党总支书记李光良说。
倚象镇纳吉小学是云南省首家防象设施完善的特色小学。2017年和2019年,野象曾两次闯入校园。“当时是暑假,大象跑来偷吃棕榈树。”校长朱超回忆说。为了保护校园安全,2019年,当地政府在纳吉小学校门口建了一道重达15吨的防象护栏,可以将大象挡在门外。学校还将棕榈树砍掉,换成了香樟树,并定期对学生们开展防象护象教育。
为了减少大象进村寨的频率,云南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大象“食堂”。在野象活动频繁的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勐主寨,一片山坡上长满了芭蕉树。三木木业有限公司大象食源地职工罗新荣告诉记者:“这些树是专门给大象种的,一共有1600亩。”因频繁遭受大象侵扰,这片土地已经撂荒,普洱市采用每亩补助200元的方式,鼓励农户分时段、分季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叶芦等植物,尽量弥补亚洲象肇事给农户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方式已经在野象活动的多地推广。
1993年,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2010年率先启动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完善补偿机制,并于2014年实现了省域全覆盖。2014年至2020年,云南累计赔付亚洲象肇事损失1.73亿元。
“人象冲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沈庆仲表示,30年来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采取了很多措施减缓冲突,不过随着象群数量增加,实现人象和谐这一目标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