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封反对特权思想的家书
毛岸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这封信,就是他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时候,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这是一封看似平常的家书,但在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一名新中国共产党人的觉悟与恪守。
毛岸英(1922.10.24-1950.11.25)湖南湘潭人,中共党员,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向三立是毛岸英的表舅,此时是新组建的中央财经委员会普通工作人员。信中提到的“舅父”是指杨开慧的胞兄杨开智,毛泽东同志的妻舅。他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后来回湖南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早年曾多次捐出钱物,支持和帮助毛泽东和杨开慧开展革命活动。杨开慧牺牲后,也是杨开智夫妇收留毛岸英三兄弟,并不计身家性命将毛岸英三兄弟转送上海地下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开智又把唯一的女儿杨展送到延安参加革命,直到湖南解放,才从毛泽东同志的来信中获悉女儿已于1941年英勇牺牲。
接到毛泽东同志的来信后,杨开智回信提出能否在北京安排工作。本来,杨开智是光荣烈属、为革命作过贡献,且有一技之长,又正值新中国刚成立党和国家需要大批干部之际,给他在京安排一个岗位,似乎也无人非议。但毛泽东同志深知,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党,如果开了裙带之门,开了念旧谋利的先例,势必会损害党的威信,会动摇人民的信赖。1949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亲笔复信杨开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同日,毛泽东同志还给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王首道写信:“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这是在开国大典举行后的第8天,毛泽东同志处理亲情的第一件事,为全党开了一个好局,带了一个好头。
杨开智收到毛泽东同志回信后,决定按照要求留湘工作,但又通过表弟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信,希望在长沙获得“厅长方面的位置”。毛岸英在接到表舅向三立信后,感到非常惊讶。他认为舅舅伸手要“官”,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1949年10月24日,他给表舅向三立回了1700多字的长信,明确拒绝了舅舅的不正当要求。在信中,他首先回答了“新的时代”“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并进一步阐明“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表明要坚守初心,反对特权,“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他写道,共产党人是讲“人情”的,但共产党的“人情”不能与人民利益相抵触,对亲人的“特殊感情”不能超过私人范围。阐明原则立场后,他也表达了对亲人们的热爱与关爱,“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等违背原则的事。这封书信语言犀利、情感真挚,娓娓道来一个共产党人应如何处理个人、家庭与人民的关系,尤其是对于两种“人情”的辨析,今天读来仍让人深思。
毛岸英随即又给舅舅写了一封信,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舅舅的“做官”思想。杨开智读了外甥的信,同时也接到了表弟向三立的信,思想上深受触动。不久后,杨开智听从政府的分配,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先后担任过省农业厅技师、研究室负责人、省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一直在湖南农业领域干到退休,最高行政级别为副处级。
毛岸英同志的这封家书虽然不长,却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七十多年过去了,这封书信所体现出的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作风与行为,仍然值得称颂和学习,不愧为一篇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洗涤灵魂、校准价值坐标、培育良好家风的生动教材。(胡振荣作者: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