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日期:02-01

原标题:手机禁入校园有据可依了,但管理不能仅仅“一禁了之”

学校切不可为了省事,从管理的便利出发,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权利。禁止手机进校园,并不等于允许学校可以用砸手机等侵害财产权的方式处理违规行为。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明确了上述要求。

近年来,因为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引发的师生矛盾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早前一些学校甚至用砸手机等粗暴方式处理违反校规班规的行为,曾一度引发舆论反弹。现在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给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了依据,想必能够减少类似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就禁止手机入校园的初衷而言,自然也有利于让学生专注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不过,禁止手机带进校园之后,如何满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手机的普及,家长与孩子沟通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依赖。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寄宿生群体而言,手机是他们与父母保持必要联系的重要工具。通知强调“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在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通话需求这一问题上,学校要尽快拿出与禁止手机进校园一样的积极行动才行。

↑图据人民日报微博

↑图据人民日报微博

此前有不少网友担忧,“现在少有带手机去学校的学生,作业都是发到家长手机上”,如果以保护视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名义禁止学生带手机,一边又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在家长群内发布各种通知、让学生在手机上完成作业,这样的手机管理无异于自欺欺人。不让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回到家又不得不使用手机,如此一来,学校和家长也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防近视、防沉迷的效果自然难以实现。

所以,教育部此次要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无疑是保障“禁带手机进校园”有效落实的关键。但从现实来看,禁止手机进校园、进课堂实施起来更容易,学校也更有动力去做这件事。但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却似乎没有那么容易——部分教师可能为了图省事,仍会保持此前“惯性”。所以,学校还要在规范教师作业布置方式上多做努力,切实保障好手机管理的完全落实。

尤需注意,教育部通知并未“一刀切”禁止,而是强调“原则上”,为现实的各种需求保留了一定的弹性。“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学校切不可为了省事,从管理的便利出发,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权利。很显然,通知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与原则上的要求,但学校要落实好这一精神,保持动作的一致,更多的功夫还在通知之外,在细节落实之中。

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要以采集信息为生。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实际运行所仰赖的血液、食物和生命。手机,作为“信息采集”生产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在手机管理上就更不能简单粗暴地一禁了之。与禁止使用相比,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引导青少年有节制地合理使用手机更为关键。学校要把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当作必修课来对待,家长也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和引导。

顺便再强调一句,禁止手机进校园有据可依了,但是学校的管理不可简单粗暴,尤其不能违法——禁止手机进校园,并不等于允许学校可以用砸手机等侵害财产权的方式处理违规行为。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江苏2019年出生缺陷患儿发生率升至10.90‰,率先立法预防 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多 是关口前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