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探秘冬奥张家口赛区总规划师详解“雪如意”跳台设计理念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记者12月9日探访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了解到,目前云顶组团的六条雪道已经初步建成,正在造雪为测试赛做准备。古杨树场馆群竞赛主体工程也已经完成,临时与附属设施建设正在按筹备计划顺利推进中。
此次,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外观设计成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造型,故又名“雪如意”。“雪如意”如何融入文化元素?未来如何进行赛后利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总设计负责人张利对此进行了详解。
雪如意”效果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新京报记者张璐摄影
云顶六雪道建成,造雪迎接测试赛
张家口赛区核心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及周边区域,占地约11平方公里,共分为太子城组团、云顶组团和古杨树组团,赛区由清华建筑团队引领规划设计,由国际雪联专家及Ecosign团队负责赛道规划设计。
据张利介绍,三个组团之间规划外部联系道路、运动员专用道路、缆车系统、P+R换乘停车场、直升机停机坪,构建了内外衔接的低碳绿色交通体系。赛区内场馆及配套建筑,冬季采用风电供热,夏季采用自然通风、外遮阳等技术,不需要设置空调,降低了建筑的运营能耗。
记者看到,在云顶组团起伏的群山中,六条赛道已初具规模,造雪机喷出连绵雪雾,为赛道盖上了白色“雪毯”。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云顶滑雪公园竞赛场馆联系人陈荣钦称,云顶组团(云顶滑雪公园)因地制宜使用现有雪场改造而成,赛后将继续运营。六条赛道分三组结束区,包括追逐赛道、平行大回转赛道、U形槽、坡面障碍技巧赛道、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等赛道,每组结束区约有2000个观众坐席。
目前,赛道土方建设已完工,测速、转播等信息数据线路和水管等线路已经铺设完成。赛道处于造雪阶段,造雪将于1月底前结束,国外专家将来此为雪塑形,为测试赛做准备。据悉,雪道上要造1米厚的基层雪,再由雪车将雪压平压实,根据障碍赛等需求塑造雪包。
太子城组团(太子城冰雪小镇)没有竞赛场馆,非竞赛场馆包括张家口冬奥村及张家口赛区颁奖广场,以及场馆之外服务于地方发展的太子城高铁站及换乘中心、太子城遗址公园、会展酒店、文创商街、国宾山庄等。
冰玉环为残障观众准备电瓶车
冬奥会期间,观众乘坐高铁50分钟,就能从北京到达张家口赛区,并通过换乘地面清洁能源巴士到达古杨树组团。古杨树场馆群由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组成。
如今正值冬季,一条被白雪覆盖的环形平台嵌入山间,这就是被称为“冰玉环”的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冰玉环”周长3公里,距地面高7米,宽度在15-24米不等。这座“高架桥”不走车,是专为观众打造的“步桥”。它连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方便观众步行达到3个比赛场馆。“观众从组团入口通过‘冰玉环’到达‘雪如意’观众席,只需步行600米。”
“冰玉环”的点子是怎么想到的?张利说,在早期的国际概念征集中,瑞士设计团队提出建一个“奥林匹克巨环”的多层环形建筑,把全部场馆设施串联成一个综合体。在这个概念基础上,中国团队发展出了现在的步行桥——“冰玉环”。步道上车辆不能通行,但是准备了电瓶车,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使用。车辆一律在地面行驶,实现人车分流。
目前,“冰玉环”已经基本建成,将安装两侧栏杆。赛后,“冰玉环”将用于休闲、健身、公共活动等功能。“步道预留了自行车道的宽度,赛后可以组织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3圈就是10公里。”
“冰玉环”的环形奥林匹克步行平台嵌入山间。新京报记者张璐摄影
“雪如意”在跳台中首设顶层空间
在众多场馆中,造型别致、体现中国元素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最为抢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跳台顶部有一处直径约80米、总高约15米的“飞碟”形空间,远远看去像一朵美丽的祥云,连接着的跳台剖面呈现S形曲线,底部则是一个体育场。
区别于以往的国内外跳台设计,“雪如意”首次设立了位于运动员出发区上部的顶峰空间。顶部“飞碟”式的实心空间中被挖开一处圆形空间,使顶峰形成了3900平米的环形场地。张利说,内径圆与外径圆并非同心圆,而是相对前移,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形象更轻盈。
赛时,顶层空间向奥林匹克大家庭、国际雪联官员、贵宾等开放。通过环形空间的玻璃墙,大家能亲眼看到运动员出发的场景,非常刺激。以往,这个视角只能在电视转播的飞猫镜头中才能看到。顶层空间不仅是最重要的景观,赛后还可以做会议、展览、宴会等功能使用。
跳台运动员出发可眺望长城遗迹
张利说,古杨树组团有“天赐”的自然条件。“雪如意”跳台赛道两侧有自然的浅山谷,朝向东面,对侧向风起到遮挡作用,而且落差非常合适。运动员从跳台眺望,远处依稀可见明代长城遗迹。未来,根据国际奥林匹克转播服务的选择,“雪如意”将成为山地主演播室画面中的标识场景。
记者看到,“雪如意”包含大跳台、标准跳台两条“并行”的赛道,大跳台出发区高程为1771.2米,结束区高程为1635米,落差136.2米;标准跳台出发区高程为1749.7米,结束区高程为1635米,落差114.7米。根据防风的需求,赛道两侧边缘并不完全对称。赛道南侧设置了缆车,在裁判塔和热身区设立了两站,裁判和运动员可以乘坐封闭式缆车上山。
“雪如意”山下看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看台设观众席、媒体记者席、评论员席,看台下为技术楼,奥运大家庭用房位于其中。北侧看台设观众席,设置了约6000余个座位。张利说,赛道底端体育场没有做反坡,是考虑到平整的赛场赛后可以做足球场使用,举行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唱会和发布会。赛道两边都有楼梯可以攀登,是考虑为将来旅游者提供爬“雪如意”的乐趣。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赛后可做训练基地
同样位于古杨树场馆群,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主持,他也因此成为了“既设计了夏奥射击赛场又设计了冬季射击赛场”的首位中国建筑师。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是中国首座经国际认证的冬季两项比赛场馆,承办冬季两项比赛——越野滑雪和射击。据两项执行建筑师龚佳振介绍,赛后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继续承办世界级赛事以及作为国家训练推广基地使用。中心由场馆赛场部分、场院区及技术楼组成。赛场部分可分为周边赛道和核心区两部分,核心区包含靶场、起点与终点区等场地。
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占地百余公顷,主要建筑功能为越野滑雪场,包含越野滑雪赛道、竞赛管理中心、观众看台等功能。中心采用对自然环境最小干预原则,尽量减少永久建筑规模,用临时设施的方式解决奥运会赛时需求,赛后恢复自然生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野赛道整合多条赛道于一体,尽量让大多数越野赛道都暴露在观众视野当中,增加比赛的观赏性,在奥运越野赛道的设计上独具一格。
古杨树组团效果图中,冰玉环和雪如意非常醒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对话张利:可能考虑座椅加热以提高观众舒适度
张利讲解张家口赛区设计理念。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新京报:张家口赛区设计本着什么样的原则?
张利:在赛区设计中,“对自然最小干预”原则贯穿其中。无论是新建场馆还是改造滑雪场场馆,赛后曾经留下来的对地表生态有影响的足迹,将全部消除。比如“冰玉环”步道,未来赛后地面临时设施撤走后,旅游休闲者从步道行走,地表还给原生态。
另外就是赛后利用的前置。比如“雪如意”的设计上,赛后操场可以做足球场,顶峰可以应用于会议、展览、发布,最大可能增加功能的韧性。
另外,设计上和国际奥委会20+20议程十分契合,用奥运会规划带动地区发展,把冬奥会做成体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例,把资源、基础设施、人才、机会、资金引到张家口,使其在赛后可持续发展,带动地区共同进步。
新京报:目前“雪如意”的建设进展?
张利:赛道永久设施已经完成了,竞赛赛道部分在11月9日至13日进行第一次赛道验证,在小改进的基础上可以顺利拿到第一轮证书,目前正在进行附属设施的安装,比如雪如意体育场观众坐席、电梯等,明年春天将全部完工。
新京报:“雪如意”跳台后续利用如何考虑?
张利:“雪如意”跳台赛道冬天夏天都能用,因为比赛从助滑道到落地区,都不需要真雪。我们希望这个比赛能激励一代运动员,日本札幌冬奥会后出现了一代跳台滑雪运动员,他们就是看到了比赛转播后喜欢上这项运动。
赛道底端体育场没有做反坡,是考虑到平整的赛场赛后可以做足球场使用,举行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唱会和发布会。另外,还有一些比赛是专门倒着爬落地区,是很著名的极限运动。
张家口赛区三大组团示意图。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供图
新京报:在冬季观赛,观众面临低温考验,在室外坐席等设计上,是否有保暖的考虑?
张利:张家口赛区晚上比赛较多,针对所有室外场地,尝试考虑加热座椅等方式,提高观众舒适度,比如用石墨烯加热。我们有关于“科技冬奥”的研究,未来采用哪些技术会根据届时实际情况而定。
新京报记者张璐
编辑樊一婧校对赵琳
责任编辑:杜鑫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