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粮田”今昔变

日期:09-27
张掖

原标题:“吨粮田”今昔变

新华社兰州9月27日电题:“吨粮田”今昔变

新华社记者王博、何问

甘肃省临泽县平川镇高维福家的冬桃还有一个月就成熟了。果子沉甸甸地挂在枝头,正慢慢变红。高维福说,采摘时一亩地10个人都忙不过来。

与市场打了20多年交道的高维福深谙“错峰上市”之道。冬桃采摘后不急着销售,先放在冷库储存,等到元旦前后再卖到南方去。

一亩地能产多少冬桃?高维福摆手说:“今年能产5吨左右,这不算多,这片地过去都是有名的‘吨粮田’!”

高维福的家乡在河西走廊上的甘肃省张掖市,这里是甘肃的“米粮川”。临泽县曾获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那时,依靠“带田”的种植模式,当地曾出现亩产1吨的“吨粮田”。

“种地的时候一行小麦、一行玉米,看起来像一条条带子一样,群众都叫‘带田’。”临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自勤告诉记者,“带田”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水土资源。一亩地里,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相加能达到1000公斤,因而被称为“吨粮田”。

“我家虽然只有5亩耕地,但小麦套种玉米,每年产粮四五千公斤,粮食吃不完。”高维福回忆说。“吨粮田”的出现,让粮食产量猛增。当时,张掖以占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但“吨粮田”的高产是以高耗水为代价的。高维福回忆,当时一亩地一年要浇10次水,亩耗水最高达到800立方米。而河西地区资源性缺水,水资源短缺与超载利用并存。

“吨粮田”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变。2000年,国家启动了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泽被张掖等地的黑河开始向下游分水。分水方案要求,中游张掖等地区缩减生产用水,为下游居延海补给生态用水。此后,耗水量大的“吨粮田”为生态让路,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分水也倒逼临泽以水定产,探索布局新的节水产业。凭借独特的光热优势,玉米制种逐渐成为“吨粮田”上的新产业。那段时间,高维福家的5亩地都种着制种玉米。与“带田”的种植方式相比,制种玉米一年少浇2次水,又错开了四五月份的“卡脖子旱”,节水优势明显。

临泽县还依托县种子公司,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全县玉米制种面积扩大到近25万亩,被原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10粒玉米种子中,就有1粒来自临泽。

除了选择更节水的产业,临泽还在节水技术上下功夫,滴灌、喷灌等技术逐渐推广开来,提高了用水效率。

高维福的冬桃地里,薄膜下布着黑色的滴灌管,用水更少,浇水也更省心。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地膜覆盖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九成以上,不少耕地用上了膜下滴灌、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近年来,制种玉米增收空间变小,临泽县又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想起了办法。高维福流转土地330亩,在曾经的“吨粮田”上办起了种植合作社,之前种植西蓝花,2018年开始改种冬桃,品种灵活调整,随行就市。当地也在稳定制种基地的同时,推动形成以蔬菜、草畜、林果、食用菌产业等为补充的新格局。

一亩“吨粮田”,半部农作史。临泽县委书记张学勇说,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兴旺,农民收入增加。如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技术持续更新,正是既保粮食安全,又保农民增收;既算经济账,也算好生态账。

湖南华容县田家湖生态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可荣被查 北京首个露天国际音乐电影周将亮相丽都 持续5天不设入场门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