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种人”王计林:坚守太行39载,只因“孩子需要我”

日期:09-09

原标题:“点种人”王计林:坚守太行39载,只因“孩子需要我”

新华社石家庄9月9日电(记者高博杜一方)驱车在逶迤的太行群山间,行至大山深处的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花木村,只见半山腰里,高耸的石墙与陡峭的山路错落有致,从板栗林里飘来琅琅的读书声。

领着孩子们读书的是教师王计林。1位老师、6个学生,这是蝉房乡花木教学点的全部师生。今年58岁的王计林1981年起就在蝉房乡扎根,开启执教生涯。

“娃娃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这是一种陪伴。”在这个距城区60公里、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深山沟里,王计林一守就是39载。

一人负责两个年级

掀起锅盖,升腾的水蒸气四处弥漫。狭窄的办公室里,王计林利用课间给6个孩子准备了营养餐,煮好的鸡蛋配上牛奶,每人一份。

这间约15平方米的小房子,既是王计林的办公室,也是厨房。简易立柜把房间一分为二,后面还放了张掉漆的木床。山中气候多变,遇到恶劣天气他就在这里过夜。

王计林是蝉房乡石盆村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父亲也是一名老师,“那时候村里文化人少,生产队分地都得靠父亲,他在我心里埋下了第一颗教师梦的种子。”

19岁那年,王计林来到寨沟小学参加工作。近40年的教学生涯,他先后辗转4个教学点。变的是教学点,不变的是陡峭路途。这么多年来,王计林穿坏了100多双布鞋。

听说记者要来采访,他才从床底摸出家里人前年给他买的新运动鞋。他一直舍不得穿。

可面对孩子们,他一点也不抠门。为教好数学,他曾走一整天山路,从集市上花5元买回一本《算术辞典》,那时他一月工资才4元。班里有个学生家里买不起新铅笔,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9分钱的圆珠笔送给学生。

今年疫情期间,为给孩子们上网课,王计林一咬牙换掉跟随他多年的“老年机”,掏一千多元买了智能手机,这是他近些年添置的最贵物件。

秋季开学后,王计林很高兴能重新给孩子们当面授课。当王计林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时,二年级学生练字写作业,其他时候则反过来。

这样的“复式教学”需要王计林花费很多心思和精力来备课。学生虽然不多,但课程多,王计林一个人负责两个年级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全部课程。

“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

花木教学点储藏室的角落里,立着一把破旧的柳木靠椅,已被磨得锃亮。这把前任老师留下的办公椅,陪了王计林14年。“一直舍不得丢,看见这把椅子,过往就历历在目。”

1986年,在三个学区百余名老师的教学比赛中,王计林的数学课评比得了第一。离城区近、收入高一些的学校向他抛来“橄榄枝”。

“比起条件好的地方,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们就没老师了。”王计林摇摇头说。

近40年,王计林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内心也有过动摇,好几次他都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

20世纪80年代末,王计林的邻居卖菜一天能赚15元,几乎是王计林当时每月收入的一半。“那时候工资比较低,还有俩孩子要供养,家里穷得连酱油都吃不上。”

一想到家长的信任和孩子期待的眼神,王计林彻底打消了离开山区的念头。这些年他离开孩子最久的一次是外出培训三个多月。

“当时内心也很纠结,想着出来进修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但身在城里,还是牵挂大山里的娃娃们。”王计林说。

在王计林看来,他和孩子们是一种陪伴关系,他教给孩子们知识,陪伴孩子们成长,而孩子们也给他带来快乐。“每次看到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爽朗自信的笑容,我就觉得选择没有错,这给了我很多动力。”

“教到教不动为止”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学条件。王计林最初教学的地方,教室是由4间石板搭起来的窄房子,如今石板房则变成了两层楼房。

随着教育模式不断创新,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逐渐淘汰,为了适应网络教学,王计林克服了很多困难。

“现在是多媒体教学,我不能被落下,遇到不懂的我就向年轻人请教,积极参加学区培训。”王计林说,现代化教学让孩子们认识了外面多彩的世界,点亮了山区儿童的梦想。

39年的坚守,王计林获得了诸多赞誉。他先后多次被评为邢台市“师德标兵”,获得了沙河市“模范教师”“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沙河市第二中学年级主任朱建祥是王计林的第一届学生。在朱建祥眼中,王老师是他人生路上的启蒙者。“山区教学条件艰苦,王老师却几十年如一日,很受周围村民尊敬,那时我就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伟大。”

在沙河市,像王计林这样守望在大山里的老师还有不少。沙河市教育局局长朱如森介绍,目前沙河市共有山区教学点102个,任教老师有400多人。百姓说,他们是太行山深处的“点种人”。

还有两年王计林就要退休了,他说,届时想返聘回来。“山里的娃还需要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我也没啥心愿,就想教到教不动为止。”

迎3800余名本科新生!清华大学以书院制培养落实强基计划 营口:用好纪检监察建议 扎实推动以案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