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浙江自然资源保护修复观察
来源: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公元1347年,元代画家黄公望决定画一幅长卷,展现钱塘江富春江段的景色。历时3年,远山长、晓山青、江水碧的《富春山居图》问世,后成为传世名画。几百年过去了,如今的钱塘江畔,画中胜景未打折扣,青山绿水美丽依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使这些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就要付诸实实在在、常变常新的行动。悠悠岁月,广袤山水,浙江的探索与实践不曾止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东坡眼中的西湖。但鲜为人知的是,杭州市西湖区的乡村也曾“脏乱差”:主路两侧及钱塘江沿岸大片土地撂荒,被各类堆场、废品收购站、小作坊侵占,非农化比例高达85%以上;灵山脚下上万亩粮田成了连片的甲鱼养殖塘,废水中的氨氮含量大大超标,严重污染了周边河道;山沿路边、房前屋后、院内院外充斥着各种违建。
“长期以来,西湖区存在典型的城乡交错区土地管理利用问题——村庄缺少有效规划,空间布局散乱,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西湖分局副局长黄志航说。老破小、脏乱差如何转向高大上、齐净好?在黄志航看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棋眼,是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
2017年起,西湖区以双浦、三墩等区域为重点,真保护、实恢复、强管理、优利用、快实施,重新整合山、水、城、村、景等资源,采取“总量锁定、流量弹性”的做法,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盘活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打破了阻碍城乡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壁垒,塑造了“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全新格局,通过提升溢出效应,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重塑面向未来的生态新空间,实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目标,打造出多主体互利共赢的“全域整治+”生态圈。
经过“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整治,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展现“高颜值”
“杭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两大特征:着眼全域化,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和要素保障方式,攻破了农村耕地保护破碎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难题;注重综合性,推行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形成补充耕地—以建促保—以节促用—回归自然—文化品位—区域发展的新路径。”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房在林中、园在山中”的清风山房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如何?黄志航给记者算了4笔账:一是“生态账”,村庄内外干净了、环境好了,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能力大幅提升,生态优势已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民生账”,村内道路宽了、路网通达了,治安案件同比少了32%。三是“保护账”,连片耕地总数从677块降至170块,单块耕地平均面积从1.71公顷增至12.95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块数从525降至86,单块面积从2.39公顷增至5.89公顷;建设用地减少了17.77公顷,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194平方米降至122平方米;从连续3年超15%的卫片图斑被问责,降至3%以内。四是“经济账”,农民收入增加,房租、地租和务工收入翻倍甚至增长了数倍,2019年人均收入达3.26万元,实现了减房不减财、减人不减收;流转土地3.1万亩,壮大了集体经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这支如椽之笔,重绘空间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绘出了新未来。
开矿,经济效益高了却破坏了自然生态;关矿,生态效益好了却阻滞了经济发展。关还是不关,是湖州市及浙江很多矿业城市面临的两难抉择。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赢的道路。
安吉余村废弃矿山(治理前)
“针对废弃矿山、生产矿山、其他裸露山体三类治理对象,湖州市深入实施矿山复绿专项行动,明确一年启动、两年攻坚、三年扫尾,因矿施策,实现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治理目标。”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开展生态复绿,修复受损矿山。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编制了矿山自然生态保护与治理规划,从环境现状、治理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画好蓝图,并根据废弃矿山特点采取了自然复绿、平整复垦、充填复垦、台阶绿化、特殊修整、高大乔木遮挡等治理方法。同时,通过景观再造,扮靓破旧矿山。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当地自然资源部门为废弃矿山量身定制了边坡稳定处理、刷坡爆破施工、边坡复绿施工3套修复方案。
在环境修复和生态涵养的同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还十分注重“变废为宝”。不仅种植湿地松、栾树、雷竹、柏树、水杉、海桐、黄杨等乔灌木,还播下高羊茅、麦冬草、百三叶、画眉草等草种,打造出苍松翠竹、假山溪水的秀美景色。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都有美景可赏。
安吉余村废弃矿山(治理后)
“废弃矿山治理,不是将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就完事了,而是要将其与生态建设、土地复垦、美丽乡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景观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安全、土地三大效益。”该相关负责人说,同时,通过社会参与、产业融合等方式将废弃矿山建设成矿山公园,不仅能消除矿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使其得到综合开发利用,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广阔,资源丰富。“陆域生态环境恶化将对海域造成冲击,近海环境污染也会对陆域造成巨大影响。”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管委会、梅山湾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叶伟胜说,近年来,梅山湾海床淤积加速,高涂浅滩互花米草肆虐,滩涂“沙漠化”趋势加剧,岸线无序杂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曾经“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的梅山湾
按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部署,宁波市启动了梅山湾综合治理工程,统筹陆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宁波市北仑区专题研究了梅山湾“蓝色海湾”建设方案,对岸滩整治、生态廊道建设、防潮防洪、渔业避风、海洋生态修复、滨海休闲旅游、疏港交通等进行了综合考量,编制了《宁波市东部滨海组团总体规划》《北仑滨海组团春晓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宁波市政府批复同意。
“针对人工沙滩施工现场淤泥厚达十余米,沙质易流失,固堤稳滩难度大的工况,工程项目组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当地地质特点,创新性采用了先对底部清淤,局部用土工布隔离,填筑价格相对低的就近海砂,再用土工布进行二次隔离,上部填筑质量好的面沙的方式,从而使沙质不外流、下部淤泥不反渗,既降低了成本又达到了预期效果。”叶伟胜说。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山湾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42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资金2.5亿元,包含宁波滨海万人沙滩一期工程,滨海万人沙滩景观、绿化及附属配套设施工程,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工程跟踪监测及影响评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监测能力建设5个子项目,于2019年全部完工。如今的梅山湾,近海水质稳中趋好,受损岸线得以修复,基本实现了“美丽港湾、生态岛礁、绿色海岸”的建设目标。
综合整治后蔚蓝的梅山湾
东海波涌,钱塘潮起,浙江大地的绿色越来越浓。“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集约高效、统筹发展、改革创新、系统治理,不断探索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努力守护好这一方山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