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贺雪峰:未来几年乡村建设重在保底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2020年是扶贫攻坚收官之年,2020年之后,中国将进入“后扶贫攻坚”时代。近日,著名三农学者、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在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举办的“面向十四五”论坛上表示,“2020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全国农村工作重点如何由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是当前这个时期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当前,乡村振兴工作首重保底,而不是直接指向最终的‘最美乡村’”。
贺雪峰。受访者供图
半工半耕的家庭模式
2018年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三步走”,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贺雪峰解释说,“意思是说,经过2020年-2035年的这15年的努力建设,15年后,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才基本实现,只有到了2050年,乡村才能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才能实现”。
当前仍处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初期,贺雪峰认为,不能一开始就一味追求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结果。“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0%,但同时也要看到,大量进城的农民,还在乡村保留着退路,这就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模式。在全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完全离开土地,他们的家庭仍旧依托着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少人多,农业致富的机会并不多”,他说。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集约化,首要面对的是大量人口仍旧依托土地的问题,贺雪峰认为,仍要等待城市化的进程,“只有中国绝大多数农民进城了,农村只剩下很有限的农民,才能改变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格局,农村才会有相对较多的获利机会,农民也才可以凭借农业致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也才具备现实条件”。
重视乡村的保底作用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后“脱贫攻坚”时代,仍要面对相对贫困,仍要解决乡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生活、致富等问题。
贺雪峰认为,当前的农村,虽然仍有地少人多难以致富的问题,但对农民来说,却仍在起着保底的作用,尤其对弱势群体,更是如此。
“当前的乡村弱势群体,主要有三部分”,贺雪峰说,“第一,缺少城市就业机会,难以进城的农村相对弱势的群体。第二,进城失败的农民工,他们如果无法在城市体面安居,他们宁愿回到农村过体面安宁的生活。第三,需要在农村养老的老年人。”
对于乡村的弱势群体来说,乡村作为退路的意义仍旧至关重要,贺雪峰说,“他们并非不愿意过体面的城市生活,而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他们很难获得在城市体面生活的就业与生存条件,农村虽然不能发家致富,却可以为那一代不能在城市体面生活的农民提供在农村生活的生活保底”。
农村是“压舱石”,乡村不仅是乡村弱势群体的退路,也是整个国家的“压舱石”。贺雪峰说,“凭借农村这个稳定器,中国才能从容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才能平稳有效地应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农村的退路和保底,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中华民族崛起中任何可能的状况”。
乡村振兴应防盲目求快求美求全
当前,各地都在建设“美丽乡村”,不过,贺雪峰认为,当前,仍不具备所有乡村都建设“美丽乡村”的条件。
“2020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由扶贫攻坚所对接的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接乡村振兴的第二步。当前不是经过15年以后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间段,也不是对接强、富、美的第三步的时候。”贺雪峰说,“遗憾的是当前全国乡村振兴政府包括我们很多部委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不仅发达的东部地区普遍振兴战略等同于美丽乡村战略,试图短期内实现强、富、美的乡村,而且中西部地区也普遍存在急于求成思想,试图通过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打造亮点的形式建造美丽乡村,从而将有限的资源重点用在了脱离实际的乡村振兴上,没有做基于保底的乡村振兴工作。”
贺雪峰认为,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胜利之后,也要经过大量的努力,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如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差,虽然农民脱贫了,地方经济基础却普遍落后。在这个时候,应该注意,当前的第一目标,是从脱贫攻坚转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现在是打基础的时候,不要盲目求快求美求全,尤其要防止直接对接乡村振兴第三步,即强、富、美的乡村振兴战略上去”。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校对柳宝庆